常春花
摘要:當前,如何能夠合理地運用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是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文章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問題及改進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交流的方式,是協調師生教與學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把握好時機,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向學生進行課堂提問,可以提示學生思考的起點與方向,一節課課堂提問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課堂提問如同橋梁,連接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恰當而精練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思維,而且可以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人入勝,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由此可見,課堂提問對上好一節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的問題較單一,缺乏層次性
小學數學本身是一門具有強烈邏輯思維的課程,問題設計非常重要。它必須前后連接,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思維系統并有效地回答疑問。老師提出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單一的提問不僅不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好奇心,而提問教學也將失去應有的作用。
(二)只注重教師提問,忽視學生提問
小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多數占據主動地位,學生只能作為傾聽者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完全沒有互動可言。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越來越低,不能很好地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對待不明白的問題不敢甚至不會提問,這會讓教師誤以為學生完全掌握了數學知識,導致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三)提問缺乏有效性,導答技巧不足
當學生不能回答問題時,大多數小學數學老師會選擇重復問題。然而,在重復提問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對自己使用的詞匯進行了一些小的改動,導致之前提出的問題的含義不一致,破壞了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和精細化,也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受到干擾或混淆。
當學生回答障礙時,小學數學教師更習慣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而不是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來引導學生。因為一些學生基礎差,對之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好,而數學是一門聯系緊密的學科,這使得基礎差的學生更難回答問題。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改進策略
(一)結合興趣,設計趣味性問題引發思考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小學生的情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設計相應的問題,增強課堂問題的趣味性。教師快速地引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動學習數學知識,體會思考的魅力。
例如,在講解“分類”的概念時,考慮到低段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點,設計對物品分類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事物分類的過程中形成對“分類”這個數學概念的初步認知和基本理解。首先創設情境:“大家知道超市的物品都是分類擺放的,現在這里有一堆物品,請你們來當一回售貨員,幫超市老板將這些物品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擺放。”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開始思考物品分類的依據。學生在小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物品的分類。在此過程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分類,成功地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處。
(二)立足現實,設計實用性問題促使參與
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時,可以促使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數學課程內容的設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例如,在講解“認識鐘表”這一課時,考慮到鬧鐘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一只大鬧鐘開展教學。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同學們都知道鬧鐘的時間怎么設置嗎?”這個問題很快將學生的思考拉回到現實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設置鬧鐘——先問學生想設置幾點鐘的鬧鐘,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鬧鐘。這時,教師要讓學生觀察研究者設置的鬧鐘的時間,問學生“現在是幾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設定其他的時間,由學生操作完成。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鍛煉了動手能力。
(三)把握梯度,設計遞進問題促進理解
數學學習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學生所學的知識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這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整體的教學目標或者教學內容進行拆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逐漸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先引入“拼接”的思想,提出問題:“我們在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是怎樣來推導其面積計算公式的呢?”學生經過回憶很快得到“將平行四邊形剪切,再拼成長方形”的結論。接著教師再問:“對于圓形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來探究其面積的計算公式呢?”并依次提出問題:“將一個圓平均分成10份或者20份,能夠拼成什么樣的圖形?”“拼好的四邊形的長和寬分別代表了圓的什么?”“四邊形的哪些地方和圓的半徑有聯系?”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最后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小學生的思考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把控好問題的梯度,重點考量問題整體的設計和提問方法,確保問題設計、定位的準確性,發揮提問的有效性。
三、結語
提問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智慧提問,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強化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獲取中,確保提問的有效性,加深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教學目標更加高效地達成。
參考文獻
[1]鄺孔秀,劉芳,勞金晶.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77-81.
[2]鄭麗嬪.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J].學周刊,2020(36):55-56.
[3]陳士芹.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優化策略[J].教師博覽,2020,10(3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