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婉婷
【摘要】《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重要的德育課程,是貼近兒童生活、培養兒童良好習慣、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課程。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成就智慧的增長、情感的豐盈、意志的鍛煉、善行的堅守,獲得良好品德的內化,達到“明理”與“導行”的統一。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結合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圍繞“起于興趣、拈于積累、踐于課堂、源于鼓勵”等方面探索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流價值及學生主體生命的通達之道,既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時代要求,也是幫助教師走出當前困境的現實之需。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魯潔教授說過:“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近年來,《道德與法治》學科如雨后春筍。經過課改洗滌,作為一線的思政教師,在觀摩、參與了日常推門課、校內研討課、區域性展示課以及競賽課后,縱觀目前課堂,筆者欣喜地發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日益生動起來。但當我們掀起“教學實效”的蓋頭來,管中窺豹卻發現課堂中有存在“戴著鐐銬跳舞”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教學活動花樣繁多、看似熱鬧有趣,卻未能涉及學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個別教師在課堂中出現冗余講授、平鋪直敘、一講到底的現象,致使面對教師的殷切期望時,學生的回答不是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就是高喊口號,勇表決心;每當需要學生去辨析他人的行為時,學生們均有理有據,頭頭是道,而當他們置身于真實的道德情境時卻呈現出不知所措的反應。諸此種種現象無一不導致課堂形同虛設、華而不實,促使學生學習氣氛、興趣與其它科目相去甚遠,最終出現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走向“假大空”,有悖于“學校德育主陣地之神圣使命”。基于上述思考,那么如何改變“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的教學效果?如何提升實效性?下面,筆者圍繞“起于興趣、拈于積累、踐于課堂、源于鼓勵”等四個不同方面淺談近幾年來的點滴探索。
一、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起于興趣,感受道法課之奇
古人云:“樂學才能善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硬塞給學生的不會真正成為他的東西,只有學生喜歡的、想要的,他才會全身心地主動投入,親身經歷中獲得的才會真正納入學生的自我認知結構和能力經驗。《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理論和概念繁多、枯燥。課堂上如果單純地教師一講到底,難以取得實效。學生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為此,教師應把準有效激趣之弦,促使學生們表現出注意、等待、探索的行為,主動、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由厭學變樂學,讓道法課活起來,真正讓學生心中奇花片片、瑤草盈盈,做到別開生面、寓教于樂,為學生打開“一江碧水宛若秋”的知識之窗。
例如,執教《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筆者先出示幾張關于紅軍在長征路上經歷磨難的照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起對長征初步印象,撥動學生噴薄欲出的情感,并讓學生說說關于紅軍長征,想了解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的學生,帶著疑問積極思考、交流、探索,紛紛舉起了小手,暢所欲言。有的說:“我想了解紅軍在長征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有的說:“我想知道長征路有多遠?”還有的說:“我想知道紅軍走完了長征路到底用了多長時間?”……這樣的設疑,是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啟發學生進入學習、思維狀態的“導火索”,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欲望,推動學生在探究中獲新知。只有這樣,學生群情沸”,對道法課的欲望就會油然而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水漲船高。這樣的道法課堂四處溢香,好戲連臺。
由此可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趣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
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拈于積累,發現道法課之趣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情感,促進品質的形成。”教育家杜威說到:“教育即生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德與法治》學科離不開生活的源泉。可見,“孩子們逐步擴展的生活”就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與教育本就是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學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教科書的內容是生活的影子。學生或許是伴隨著本身獨特的生活體驗而成長的,然而,學生僅僅對教材體驗、思考和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如果能夠深入解讀教材,挖掘蘊含在教材深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堅持從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出發,用學生可以感知、探究的教學內容,把生活之源引入課堂,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世界。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走進生活,讓道法融入生活,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明理”“導行”,潤澤學生的心靈,將德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如,在執教《上學路上》一課時,筆者通過幾組繪圖分別講述了不同的上學路,主要講了誰陪“我”去上學、路上要經過什么地方。對于現實中那些天天風雨不改陪我們上學的長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遇到要過水田、過馬路……我們會怎樣做?筆者把隱藏在教材背后的對長輩的孝敬、感恩、尊重,對路上各種安全教育統統挖掘出來,要求學生在日常反復實踐、鞏固,形成行為習慣。知曉“理”,更要外顯于“行”,這樣的道法課學習才真正的有效。
只有源于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可見,這樣的教學,摒棄了空洞的說教,溝通生活與教材資源,將學生課內外、校內外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連成一片,讓課堂教育輻射到學生的整個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領悟,最終認知才能深入人心、內化為行,使其受到熏陶。“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踐于課堂, 體會道法課之真
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里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實踐活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提升道德情感。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親身實踐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實踐過程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別人說上千萬遍,也抵不上自己親自做一遍。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的情感是最樸素、最真誠、也是最難忘的。
如,筆者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針對學生們眼中只看到殘疾人起居的不易,卻沒有真切的感受。筆者特意創設兩項體驗性活動:首先,讓學生用一只手去整理書包,感受肢體殘疾給生活起居帶來的困擾;然后,讓學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來在教室行走,感受盲人走路的艱難。通過這兩項體驗活動后,學生們均能感受到殘疾人需要我們正常人給予關懷,從而形成樂于幫助殘疾人的友愛行為。再如,在《廢舊物品的妙用》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廢物利用大展示”這一實踐體驗活動,在體驗的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還引發了學生節約資源、珍惜資源的體驗和情感,啟發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使學生學會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道德情感。
實踐證明,知識是引領行動的方法,而實踐又是領悟知識的路徑。如此,讓道德知識的學習成為立體的、活的學習,知識建構也就水到渠成了,最終有效地將品德教學從學生“皮膚表面”浸入到“血液”中,真正實現“雪泥鴻爪”的無痕教學。
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源于鼓勵,品味道法課之美
美國學者卡耐基曾指出:“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與鼓勵。”積極的期望能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樣,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試驗說明,“教育者只要誠心誠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將會按教育者的期望去發展”。教師對學生的寄望,是一種認同、一種鼓勵,猶如“催化劑、加熱劑”。可見,對學生課堂的行為多加贊賞,更容易幫助他們樹立學好《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信心,促進其善學、樂學。
以部編版《我的環保小搭檔》為例,上課伊始,筆者利用課件播放出“地球媽媽”紅著眼睛、留著鼻涕、愁眉苦臉的樣子,接著播放“北極熊”的憂愁。筆者提問:“地球媽媽怎么會生病?會游泳的北極熊怎么會被淹死?我們應怎樣救救北極熊?怎樣做地球媽媽才能好起來?”隨后,教室一下熱鬧起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出現“不一樣的回答聲音”,大伙都希望在辯論中探究,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這些聲音正是學生真實想法的表露,往往蘊涵著學生的道德成長契機。為此,教師應尊重、鼓勵每一個真實的聲音,用包容和關愛鼓勵學生真實表達自我想法,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與探究、想象與推理,興趣盎然地展開學習活動,習得智慧和技能。如此,才能抓住契機,促進他們道德成長的飛躍。
“春雨潤物細無聲。”然而,和風細雨中慢慢地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才是教學的最大魅力。這樣的教學,只有以教師的鼓勵為“經”,以學生的樂學為“緯”,經緯并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才能呈現出最生動、最美麗的教育圖景。
通過以上的探尋,我們似乎有了“燈火闌珊處”的體悟。“植而不修則歪,教而不育則差,育而無方則罔。”總而言之,教師只要把準有效的教學方式之弦,努力探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才能不失初衷,定能奏響課堂教學的琴瑟和音、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一池春水”。
參考文獻:
[1]薛蘭.初心·走心·匠心:道德與法治教改路上的“活心丸”[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12):11-14.
[2]姚玉琴,李應剛.基于兒童哲學的小學品德課堂教學[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6(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