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茹冰
【摘要】問題情境對于議題式教學而言,不僅是承載教學的載體,更是理論生成的“助推器”。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課教學中,教師依托教材知識,聚焦抗疫素材,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構建有序問題情境、巧用探究問題情境,通過建構真實課堂,助力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走向深入,助推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關鍵詞】問題情境;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需要以具體的真實情境作為執行特定任務和運用學科內容的背景與依托。議題式教學要對接課標要求,提升課堂實效,需要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搭建溝通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的情境之橋,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堅定政治信仰,讓思政課教學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
一、入情:創設真實情境,活化思維認知
情境是表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舞臺”。要使思想政治課的鑄魂育人作用真實發生,需要立足真實的社會生活,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化生動現實為抽象理論,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活化思維認知。以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以視頻《小小的口罩,大大的中國》為導入,用有真實感和感染力的場景,觸發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效作為的國家和政府的情感體驗。
【新課導入】
師:疫情初始,國內口罩供應告急,口罩成為全民搶購的短缺戰略物資,引發“口罩荒”。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思考:“口罩荒”問題能否完全交給市場來解決?
生: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來解決。
師:為什么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如果完全交給市場會有什么后果?
生: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等弊端。
師:那么,要破解單一市場調節的困境,還要發揮誰的作用?
生:還要發揮政府的作用。
來自真實社會生活的抗疫情境素材切中了社會熱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熾熱的情感,并升華為堅定的政治信念。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能幫助學生調動現有經驗,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探究中,真正認識到國家和政府的有效作為是人民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二、入理:構建有序情境,深化理論認識
議題式教學強調結構化的思考和探究性的活動。構建有序的問題情境,能讓知識生動化呈現、結構化串聯,實現對理論知識的深化認識。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課講授環節,課堂以“從‘小口罩’看抗‘疫’中的中國行動”這一主議題為引領,有序設計了三個問題情境,分別牽引三個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學科大概念。
在第一個情境探究活動“看:硬核制‘罩’的中國速度”環節,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問題情境:“從1月25日的800萬只到4月30日的239.4億只……為什么中國口罩產量能實現如此快的增長?”在學生思考片刻后,播放視頻《“硬核”口罩生產見證中國速度》,視頻播完后提出第一個問題。
【新課講授環節一】
師:從物資緊缺到有力保障,“中國速度”奮力奔跑的背后有哪些力量在保駕護航?
生:“中國速度”的背后有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眾多力量的助力。
師:這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何優勢?
生: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大概念,高一學生缺乏應有的理論知識和生活經驗,要正確理解這一概念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小口罩”這一如今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物品,創設相關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從實踐走向理論;而通過數據、圖片和視頻等不同形式,不僅可以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在第二個情境探究活動“看:‘超強部署’的中國高度”環節,教師展示問題情境:“2020年1月25日至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1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4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其它工作會議,研究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在學生閱讀情境材料后提出第二個問題。
【新課講授環節二】
師:中國共產黨對穩定經濟運行做出部署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什么重要特征?
生:堅持黨的領導!
師: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
生: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
通過呈現抗疫期間中國共產黨有力作為和統籌部署的相關情境素材,引導學生在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特征這一知識點的同時,深化對“黨領導一切”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第三個情境探究活動“看:‘戰疫戰貧’的中國溫度”環節,教師播放視頻《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有底氣》,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提出第三個問題。
【新課講授環節三】
師:“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是什么?
生:共同富裕!
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是否能如期實現這一目標?為什么能實現?
生:能實現。因為……
“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學科概念貫穿于思想政治課的始終,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知識關聯,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自覺將二者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表1? 有序問題情境的呈現
以上三個新課講授環節與課堂導入環節相結合,分別創設契合學生心理、符合學生認知發展以及學習特點的有序問題情境(見表1),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搭建知識網絡,實現由知識輸入到知識輸出、從外化到內化的概念建構邏輯。
三、入思:巧設探究情境,內化素養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文中強調,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抗疫素材以現實為依托,具有生活性、具體化等特點,既是構建議題式教學的有效情境資源,也是推動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的有效“助推器”。
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最后環節設置了“真實情境+現實問題+實踐任務”的綜合探究性課外作業。這一課外作業的情境為:“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之時,黨和國家做出‘各地要加快推進復工復產’的決策和部署。這一決策和部署既能有效保障疫情防控期間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又能保障就業和民生。同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包’,助力企業盡快復工復產。”教師展示和解讀情境背景后,布置本節課的課后作業。
【作業布置】
師:為推進復工復產,我國政府出臺了哪些“政策組合包”?這些“政策組合包”體現了政府的什么職能?對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各有什么作用?
生:略。(課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合作學習,同時形成報告性學習成果,在下一節課“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中展示)
探究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而由問題情境引出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和運用理論,還能在合作中增強組織和溝通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從“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助力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將相關理論知識寓于真實、有序、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中,能夠幫助學生從生活經驗走向理論知識、從知識習得走向理論建構、從“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讓議題式教學在“情”和“理”的交融中走向深入,讓思政課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