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不僅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具體體現,還是推動中職生形成職業素養的動力。但是,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還存在著問題,如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淡薄,課堂上缺乏傳統文化傳承活動,課外活動中缺少傳承傳統文化的蹤影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著力探究解決對策。在這篇文章中,將結合教學經驗,具體闡述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改進當前教學不足,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中職語文;傳統文化;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1-047-03
【本文著錄格式】鄭菊蘭.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1):47-49.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教育領域提出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要求,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語文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人文性和文化性的學科,其中不乏傳統文化資源。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開發傳統文化資源,著力創設傳統文化傳統活動,使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與傳統文化互動,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此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承文化,可以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輔助下理解所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形成文化素養。眾所周知,文化素養是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但是,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還在單純地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忽視人文性,往往將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背后的文化內容,導致學生難以與傳統文化互動,影響了文化素養的發展。立足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不足,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著力探究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下面筆者將結合教育教學,以現存的問題為切入點,著重闡述具體的傳承策略。
一、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每一位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師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學生與傳統文化互動的引導者。當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淺薄的時候,是難以有效地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一)提高語言文字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語言文字素養淺薄,是難以深入地挖掘語言文字中的文化內涵的,由此導致教學中缺乏傳統文化的蹤影,影響學生的文化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在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時候,要以語言文字素養為切入點,學習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內容。比如在學習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追本溯源,從源頭上發掘詞匯的文化內容,或者從經典文學作品或古詩詞中探尋詞匯有關的內容,借此了解詞匯的文化信息。
(二)提高倫理道德素養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最為密切的接觸者,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中職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其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重要影響。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建設。比如教師要誠信有禮地為人處世,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在學生的心目中塑造出誠信的教師形象。
(三)豐富民風民俗文化
民風民俗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由人民群眾創造共享傳承出來的風俗生活習慣,與生活密切相關,并在生活中不斷地延續。比如在端午節,我們會包粽子、吃粽子;在中秋節我們會做月餅、賞月。這些都是民風民俗的具體體現,這些民風民俗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中挖掘民風民俗,尤其挖掘背后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自身的民風民俗文化儲備,同時將其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們在生活經驗的作用下與傳統文化互動,建構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傳承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教學
課堂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的主要平臺,更是教師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在開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以基礎教學活動為基礎,融入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輔助下理解基礎內容,同時儲備傳統文化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熏陶,促進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引導學生個性誦讀
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與傳統文化進行互動的主要渠道。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理解所閱讀內容的含義,還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刻的情感。朱熹也曾說過,通過誦讀的過程,讀者會激發自身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在誦讀文本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文本誦讀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尊重個性差異,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使他們在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下,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
以《山居秋暝》為例,這是一首經典作品,作者利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自然美,以此凸顯了人格美和社會美,表現了自己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作者的情感,正是學生需要感知的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的場景中,是使他們與作者進行情感互動的關鍵。所以在組織誦讀活動的時候,筆者采用情景化誦讀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與這首詩內容有關的場景,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穿越時空,將自己視為作者,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借此有感情地進行誦讀,細細品味文化內容。
(二)拓展語文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依據,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掘教學資源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地分析閱讀內容,從中挖掘文化因素,并以這些文化因素為切入點,應用多樣的手段搜集與之相關的其他文化信息,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大量閱讀,尤其大量地與傳統文化互動,受到傳統文化熏陶。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這是選自《紅樓夢》的一章內容。《紅樓夢》以清朝為背景,描述了當時世家大族的興衰。作者在描述故事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筆觸展現了清朝的文化內容。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章中,作者介紹了人物的居住環境、穿著打扮等,展現了建筑文化、服飾文化等。通過這樣分析閱讀文本,筆者發現了傳統文化因素。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以這些傳統文化因素為切入點,利用網絡渠道大量搜集建筑文化資源、服飾文化資源。在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將這些文化資源展現給學生。挖掘的文化資源是具有趣味性的,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與文化內容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學習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為接下來繼續閱讀小說,從小說中自主地探尋傳統文化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文化講述活動
學生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也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自主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與傳統文化互動,是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主動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所以在組織中職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根據從教材中挖掘出的傳統文化因素,為學生設計搜集傳統文化資源的任務,同時以課堂為載體,創設傳統文化講述活動,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以《青玉案·元夕》為例,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以元宵節為背景寫出的一首詞。元宵節是學生在體驗現實生活過程中早已進行互動的傳統節日。通過體驗多樣的元宵節風俗活動,早已對元宵節建構了認知,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鼓勵他們以當地的文化習俗為切入點,挖掘與元宵節有關的傳統文化內容,并利用多樣的形式,如海報、PPT等展現搜集到的信息。之后,在課堂三分鐘活動中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展現元宵節風俗。這樣的文化講述活動是生動有趣的,便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尤其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會儲備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切實地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產生強烈的傳承傳統文化的欲望。
三、課外活動的傳統文化教學
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涵雋永,傳承到今天,早已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是有限的,在課堂上傳承傳統文化僅僅是滄海一粟,難以達成預期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所以,在組織中職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還要打破課堂的限制,以課外活動為載體,多種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繼續與傳統文化互動,提升傳承傳統文化的效果。
(一)創設文學社團活動
社團是中職生業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驗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多種層面地獲取知識、鍛煉技能、發展能力。依托社團活動的價值,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筆者創設了文學社團活動,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引導學生在體驗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大量地閱讀文學作品,與其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互動。
以“今朝看月”為例,在近期組織文學社團活動的時候,筆者以今朝看月為主題,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以月為中心的古詩詞。在搜集之后,學生自主地利用多樣的方式進行閱讀,品味詩人寄托在月中的情感,同時感悟月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儲備傳統文化內容。在此過程中,筆者還創造了誦讀競賽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在有感情誦讀的過程中繼續與月互動,尤其通過與其他學生交流對月的感受,深刻體會月的文化內涵,提升活動效果。
(二)開展傳統文化講座活動
文化講座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中職生儲備的傳統文化內容是有限的,需要有著豐富傳統文化儲備的人進行引導。基于此,筆者在組織課外活動的時候,開展了傳統文化講座活動,邀請當地優秀教師或學者走進校園,為學生多樣地解讀傳統文化。
以本地飲食文化為例,在確定活動的主題之后,筆者邀請本地的美食家走進校園,向學生展示本地特色小吃,并講述這些小吃的發明發展過程,使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經歷小吃的形成過程,體會小吃背后的文化內容,同時感受到當地人的智慧,對地域文化產生興趣,產生自豪感,立志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傳承者。活動實踐證明,飲食文化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學生對此尤為感興趣,在與美食家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制作特色小吃的興趣,如此對傳承傳統文化打下好的基礎。根據學生的活動參與情況,筆者還在校園里創設品嘗本地特色小吃的活動,使學生在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宣傳本地飲食文化,借此加深理解,深化感悟。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在組織中職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從多方面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此為基礎,立足教學需要,在課堂上應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與文化資源互動,同時以課外活動為拓展,使學生儲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形成強烈的傳承傳統文化的欲望,為在今后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葛蘭寧.美文·美育·美法——中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方法創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9(3Z).
[2]李方平.中職語文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及策略[J].科教導刊,2019(27).
[3]高建霞.論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職業,2019(21).
[4]李品妮.論中職語文如何結合傳統文化建立學生文化自信[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9).
[5]蘭玲芳.中職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對策[J].中華少年,2019(2).
作者簡介:鄭菊蘭,女,1983年生,江蘇如皋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