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俊偉
摘 要:石室墓和磚室墓是四川地區宋墓的兩大主流,石室墓廣泛分布于四川地區范圍內的丘陵和山區,安丙家族墓是典型的石室墓代表。安丙家族墓位于川東的華鎣山脈,其墓葬形制、規模等級、墓室裝飾、隨葬器物等都有其獨特之處。對安丙家族墓進行探討,有利于對宋代四川地區兩大流行墓葬之一的石室墓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乃至對整個西南地區的宋代墓葬也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家族墓;安丙;石室墓;文化內涵
自秦攻滅巴國和蜀國統一置蜀郡后,巴和蜀在中國歷史上被習慣性地稱之為“巴蜀”,傳統意義上的四川地區包括今天的重慶市。四川地區目前考古發現的宋墓有磚室墓、石室墓、磚石混筑墓、崖墓以及形制較為特殊的火葬墓,兩宋時期的四川地區主要流行磚室墓和石室墓,磚室墓主要分布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平原地區,石室墓主要分布在川北、川東、川南丘陵山地。①分屬于廣安的華鎣是一個縣級市,其位于今天的四川東部,屬于典型石室墓的安丙家族墓就位于華鎣境內。
1 墓地的基本情況
安丙家族墓位于華鎣山脈中段皛然山的西側山麓,行政上隸屬于四川省華鎣市雙河鎮的昭勛村。安丙家族墓地在20世紀50年代被發現,1996年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安丙家族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一共清理了5座墓葬。2011年4月到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又聯合對安丙家族墓地所屬的九層坎遺址進行了試掘。②
安丙,字子文,號皛然山叟,南宋廣安軍甘溪場(今屬四川省華鎣市永興鎮)人,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大臣,其長期在四川為官,曾任四川宣撫使、制置大使、同知樞密院事等官職。③安丙先后率其部平定吳曦叛亂,抗金保蜀,平定紅巾,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宋史》中列有《安丙傳》。南宋后期四川地區建有不少安丙祠廟,其功績之大足已顯現,但是安丙在平叛吳曦叛亂時也犯有忌殺功臣之錯,歷史上也頗具爭議。④安丙家族墓葬有安丙本人(M2)以及安丙之妻李氏夫人(M1)、側室鄭氏宜人(M4),安丙的長孫女安寶孫(M5)也葬于該墓地,其中推測M3墓葬的墓主人可能是安癸仲(安丙之子)的生母。⑤對于安丙家族的世系發展,已有相關學者進行了系統的考證。⑥安丙家族陵園依山而建,面積廣闊,墓地是陵園的主體部分,其他還包括九層坎遺址、神道遺址、九龍橋遺址、昭勛寺遺址等人工建筑。⑦墓地由5座墓葬及墓前拜臺、享堂、護坎等地面建筑遺跡組成,墓地的南側、西側、北側三側均為梯田狀陡坡。
2 安丙家族墓的文化內涵
安丙家族墓的選址和建造都十分考究,是將自然環境與喪葬習俗相結合的一個典范。安丙家族墓地的思想文化內涵豐富,具體包括聚族而葬、佛道融合的宗教思想、堪輿學說、因地制宜、事死如事生等。
2.1 聚族而葬
“家族”也被稱之為“宗族”,“家族墓地”即是家族制度在喪葬事宜及喪葬習俗中的物化體現,家族墓地制度對塋域的選址與構建、墓葬排列、歸宗祭祖等問題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其與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俗禮儀相結合,成為國家禮儀制度—兇禮的一部分。①
中國的家族墓起源于東周,至秦漢魏晉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②安丙家族墓一共有5座墓葬,M2和M1分別是安丙及其妻子(李氏)的墓葬,這兩座墓葬是該墓地規模最大的兩座墓,M1和M2為同墳異穴合葬,共用享堂和拜臺,且兩座墓的雕刻內容與數量也相差不大。M4屬于安丙的側室夫人—鄭氏,M4的墓葬規模要小于M1(李氏),李氏和鄭氏的墓葬同時遷葬于此,但是規模存在差異,這應與鄭氏的地位與被封為福國夫人的李氏在生前等級上的不同有關。M3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安癸仲(安丙之子)的生母,墓室結構與M4完全相同,墓室雕刻的布局及內容也與M4大致相同,其身份地位也與側室夫人鄭氏相當。M5是安寶孫(安丙的長孫女)的墓,此女聰明伶俐,深得安丙的喜愛,安丙逝后兩年,寶孫因病卒,葬于安丙側。③安丙的后代均不葬于此墓地,僅有安寶孫隨葬該墓地,可能因安寶孫是安丙極其疼愛的孫女,也可能是因安寶孫早逝的緣故。
這幾座墓等級分明,同時又葬在同一個墓地,無疑反映出中國傳統聚族而葬的思想。但是安丙的三子(安癸仲、安寅仲、安乙仲)一女(安宜人)均不葬于該墓地,筆者猜測其原因有二:一是此墓地條件(地形地勢)限制了安丙后代安葬于此;二是安丙的墓葬遭政敵惡意毀壞,安丙家族的其他成員被迫葬在他處。
2.2 宗教思想
殷前后時期人們把東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一條龍,將西方的眾星星想象為虎,將南方的眾星星視為朱鳥,將北方的眾星星設想成龜蛇象的合體(玄武),認為它們是四方神靈,稱為四神。以四神作為墓室裝飾這種方式在漢代已經十分普及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雕刻在安丙家族墓的每一座墓上均有發現。M1中的仙鶴銜攀枝童子飛升圖、M2中的仙鶴食桃圖、M4的飛天侍女捧扶蓮花座荷葉頂碑,以及M2中發現的十二生肖俑等皆是道教思想的反映。⑤此外,M1和M2拜臺遺跡的石象,M1雕刻的“卍”字形復線圖案、孔雀,M2雕刻的孔雀、馴象圖,還有M1、M2和M4中大量的蓮花雕刻等,都是佛教思想在墓葬內的表現。⑥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在安丙家族墓地均有所體現,從墓葬中的具體情況來看,佛教思想在該墓地的表現不及道教,極有可能是安丙家族墓地位于四川,安丙本人也是四川人,道教作為四川的本土宗教,其影響力較佛教思想更為強盛。
2.3 堪輿學說
安丙家族墓地位于華鎣山脈,華鎣山與峨眉山、四面山、青城山并稱為巴蜀四大名山。安丙家族墓地周圍山水環繞,東部倚靠馬桑樹梁子(女兒山)的西側山腰,西部對團包山和風土梁子兩個山包,兩個山包之間為一片平緩的山間谷地,南部緊鄰松樹山,一條名為梭槽灣的沖溝繞墓地南側向西流經墓地陵園的昭勛寺遺址北部,墓地北側的龍洞河溝由北向西繞風土梁子蜿蜒西去,北隔龍洞河溝,與王家梁子相望。墓地與九層坎遺址、神道遺址、九龍橋遺址、昭勛寺遺址等人工建筑共同組成安丙家族陵園。⑦安丙家族墓地坐東朝西,而華鎣山脈以西是成都平原,安丙家族墓地北、東、南三面環山,且南臨梭槽灣、西望成都平原,基本符合山環水繞的格局。
此外,1993年,華鎣市雙河鎮將安丙家族墓地所在的馬桑樹梁子和其南側的松樹山辟為“華鎣山公墓”,據此也可說明安丙家族墓地的風水條件比較優越。
2.4 因地制宜
四川地區宋代的石室墓主要分布于川北、川東和川南的丘陵及山區,而磚室墓主要分布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平原地區,建造墓葬材料的來源與便捷程度可能對這兩種墓葬類型的分布有著深刻影響。宋代成都平原區多建造磚室墓,推測是因大型石材在成都平原較為匱乏,再加上到了南宋時期四川經濟凋敝,難以從遠處運送大型石材修建豪華墓葬,用磚砌筑磚室墓就成為經濟實惠的選擇。與此相反,丘陵和山區石材容易獲得,安丙家族墓地所在的華鎣山脈并不缺乏大型石材,5座墓葬內都使用了大量的石雕刻,墓地的享堂和拜臺以及用于防護墓地的九層坎都使用了大量的石料,這與該地豐富的石材密不可分。
2.5 事死如事生
“事死如事生”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死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墓祭作為喪葬事務的一部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墓祭在秦漢時期被列為國家祀典,唐代中晚期時在喪葬事務中就已經開始重視“祭”,發展至宋代,墓祭表現得更為頻繁。①安丙家族墓地的安丙夫婦墓修建了專門用于祭拜的享堂和拜臺,另外三座墓也有享堂和拜臺的祭拜建筑,昭勛寺也是安丙家族陵園的一部分,表現了生人對于“祭”的重視。
安丙家族墓地早年被盜,從現存安丙家族墓地的墓室雕刻以及隨葬的人物俑、動物、神獸和生活用具,是南宋社會現實生活的縮影和再現,為研究宋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服飾、美術工藝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安丙家族墓地中大量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大量的墓室雕刻,如侍女啟門圖、武士、文吏、樂伎、馴獸圖、墓主人圖中等人物的表現,還有桃子、銀杏、蓮花、蓮瓣、菊花、草莓、桃、枇杷、石榴、牡丹等植物花果,其均是生人世界中的物象。
二是豐富的隨葬品,如人物俑、十二生肖俑、假山等陶器、玉圍棋子等,表現了墓主人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等級和個人情趣,它們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腰坑出土的冥幣上有大量文字,這些文字為“金玉滿堂”“加官進祿”“子孫榮貴”“萬事大吉”“子孫滿堂”“子孫富貴”“子孫吉慶”“長命富貴”“永遠大吉”“永遠吉慶”“滿堂吉慶”,還有“百”“吉”“利”“銀”等②,其均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美好愿景。人們將現實生活的寫照描繪到地下空間,寄托于死后的異國世界,正是表現一種對貼近、效仿人生的精神追求。③
3 余論
四川地區宋代的石室墓分布范圍廣泛,除安丙家族墓外,瀘州的瀘縣宋墓④、敘永天池宋墓⑤、樂山金井坪宋墓⑥、眉山彭山正華村宋墓⑦、重慶井口宋墓⑧、成都新津縣鄧雙鄉北宋石室墓⑨、自貢富順縣宋墓⑩、南充儀隴縣宋代石室墓k等也都是石室墓,但安丙家族墓等級高、規模大,墓室內的雕刻精美,思想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以安丙家族墓地為典型代表的石室墓是一種獨特的墓葬文化類型,與成都平原廣泛分布的磚室墓一起形成了四川地區宋墓的兩大體系,共同構成了四川地區獨特的墓葬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