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
摘 要:中職院校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對相關課程內容的闡釋和解析必須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在不斷為學生樹立起生活化思維模式的基礎上,督促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語文素養與生活教育思想的有機結合。同時,陶行知的思維模式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對于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著重探討了提升中職語文教學整體質量的相關策略,以供廣大人民教師進行參考。
關鍵詞: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中職語文教學 啟示 研究分析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加強中職教育不但符合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同時也為滿足社會各界對實用型人才資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國家及社會都提高了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其中,在教育部門發布的指導方針中明確規定,促進中職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既是保障學生實現理論教育與社會實際生活之間密切聯系的基礎,也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這就要求中職院校語文教師必須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全面促進學生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的銜接,并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來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方案,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步入社會之后,進一步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充分應用。
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所表現出的精髓
總的來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囊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所謂“一個理論”,指的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總稱,這不但是陶行知先生為中職語文教學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更寄托了先生對于后輩文化建設和應用的拳拳情思。而“三大原理”即指生活教育思想的籠統概述,其一為生活即教育,意指教育主要來源于人的實際生活,并且教育的全面發展也依托于生活的進步;其二為社會即學校,意指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完全仰賴于社會的發展水平,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應濟社會的基本需求;其三為“教學做合一”,意指在人類的生活中,教、學、做三者不可分離,學生學習教師的教法,教師順應學生的學法,而教法與學法則都來源于做法,只有擺正做法的正確位置,才能夠保證中職教育中教和學的統一性。
在此,為了更加細致的闡述這三大原理的基本內容,本文通過對當前中職院校中語文教學狀況的分析,特指出以下幾條重點:
1.1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教育的引導者,而教育則是生活的基礎和核心。而通過對當前中職院校中語文課程的實際開展狀況的研究可知,生活即教育的本質就是教學情景的生活化發展。語文這門課程本身就起源于生活,而學生學習語文的意義就在于提升生活品質、完善生活細節。因此,這就要求廣大中職語文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到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意義,主動摒棄不利于教學發展的事務,并通過對教學情景的調整和轉型,來為中職院校學生創設出符合其生活實際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并以此來激發出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欲望,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培養出多元化的思維模式,并以此來實現其綜合素養和生活情操的全面提升。
1.2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的本質意義就是將社會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并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對學生融入性、參與性的增強。從客觀角度出發,社會如同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面背景墻,同時也是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片廣闊天地。因此,中職教師要想在工作過程中切實的將社會即學校的相關概論加以利用,就必須重視教學資源的生活化。通過對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社區內部相關資源的統籌利用,來在中職學校內部組織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并以此來實現學生學習空間的全面拓展,從而增加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機會。如此一來,既打破了社會與學校之間的壁壘,同時也增強了社會中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1.3 教學做合一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學做合一”就意味著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式的融合。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與課本知識相比,積累更加重要,教學固然應該以課本內容為核心,但同時也應該摒棄傳統且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灌輸知識轉變為教學做三者的結合。因此,這就要求中職院校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并通過對生活化相關手段的利用,來激發學生對于課本內容的主動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感知、自我體會。眾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全體教師只有依據生活的所需來對學生進行教法、學法以及做法的改變,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中職院校的活力和創造力。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對中職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啟示
2.1 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將知行合一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實踐水平
前文已經提到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踐是保證教學效果的最佳方式,而這也恰恰印證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觀點,只有實踐才能夠產生真理。同時,由于中職學生還未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起完整的思維模式,并且思維方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了更好地幫助中職學生實現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獲取,就要求教師能夠積極主動的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造,進一步推動其自身認知水平、生活經驗以及現實需求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在實現工學結合相關教學目的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通過對相關經驗的總結,來獲取更深層次的感性認知,從而保證其可以對相關語文知識活學活用,并體會到語文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樂趣。
2.2 中職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教學合一的工作方法,豐富教學的基本模式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習以及實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教、學、做”缺一不可,只有在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實現這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中職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因此,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在工作過程中明確教學的主體,在充分發揮自身引導性職能的基礎上,對課上課下工作時間的分配比例進行合理的劃分,從而保證教師施教、學生學習以及實踐活動三方面的協調配置。同時,為了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和資源性,中職學校還需將培養學生技能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通過對語文知識的結合,來提升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對校企合作相關資源的利用,來實現人才培養與實踐強化的深入結合,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為中職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2.3 提升中職語文教學中生活教育的整體水平,助推中職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生活的發展與進步,既是保證教育水平提升的基礎,同時也是加快中職教育建設進程的主要推動力。從辯證法的角度上來說,中職教育不但能夠為生活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并且也能夠促進社會生活的全面轉型,保障個人發展潛力的提升。因此,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必須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實際生活狀況的具體分析,來對教學計劃進行優化與調整,立足于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內涵及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只有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發揮,才能夠幫助中職院校進一步明確其自身的教育方向和發展計劃,從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需求、貼合生活教育思想的相關體制制度,從而實現中職院校教育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
3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具體策略分析
3.1 在生活中幫助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習慣
一般來說,語文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學習概念,它既包含了對感性及情感的總結,又囊括了對實用性和人文性的理解。因此,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其實用性和人文性的把握,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在加強對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自我認知,并幫助其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和責任意識。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學生半途而廢現象的發生,就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對“教學做合一”相關理念的正確認識,來為其建立起完善且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并通過對學習水平的提升,來養成學生的學習習慣。
3.2 教學內容生活化
對于陶行知的生活化教學思想而言,與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對于相關的教學工作人員來說,在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時,需要對生活化的語文知識進行充分利用,在此基礎上營造出語文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在這種情境中進行感悟與探索。另外,教師在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時,還需要對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語言以及教學方法等充分利用,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感悟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在具體的溝通過程中,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維嚴謹性,從而避免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時,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心理,最終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思維模式。現如今,基于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時,也應該對現有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從而提升中職學生在網絡中的語文知識探究能力。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通常對于都有著非常強烈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以網絡的形式,將語文學習知識與學習技巧傳授給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維意識。教師也可以采取微課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展之前,提前錄制好教學視頻,然后在課堂上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由的時間來開展有目的性的學習與探索。教師要對偏向于生活化的教學工具進行充分利用,在此基營造出探究性的教學氛圍,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以及探究等活動中樹立出正確的學習觀。
3.3 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上文已經簡要陳述過,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向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因此,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要求極高。但是,通過對當前中職院校學生整體狀況的調查可知,絕大多數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較差,語文表達水平較低,這不但無形之中造成了諸多工作機會的流失,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所以,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養成表達的習慣,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練習,來讓學生習慣表達、熱愛表達、且敢于表達。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的表達技能更具直觀性和邏輯性,教師還需重視對其書面表達能力的養成,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獨有的學習體系,明確表述的主旨,提升交流過程中的條理性。
3.4 對學生的感情觀念進行正確引導
對中職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教育,同樣也是語文教師所必須關注的重點問題。由于中職學生正處于成長的交叉點,對于生活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這些疑問在長久的擠壓過程中很容易引發起情感上的矛盾。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夠及時通過對課堂內容的剖析,結合“教學做”相關理念,對學生進行隱晦的情感引導。同時,依據學生情感問題的分析,來幫助其樹立起正確的情感觀念。
3.5 學習方法實踐化
教師在教學探究過程中,應該對中職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全面了解,從而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創新與完善,最終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進行學習與發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對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充分利用,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對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優化與完善,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教師也應該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學習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觀察,從而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將自己的認知觀念與生活之間進行有效融合,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掌握,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既表明了中職語文教學的本質內涵,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重要主張。生活教育不但能夠為廣大職業院校學生群體提供良好的職業理念支持,并且也為學生自身價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始終將提升教育水平、緊抓學生素養放在首位,通過對生活化教育思想的合理應用,來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從而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 糜迪.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啟示[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1):83-84.
[2] 吳芳.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提高中職語文教學實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5):25-26.
[3] 潘小莉.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8(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