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濱
摘 要 考試命題是評價學科教學質量和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載體。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有利于彰顯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特有的張力與活力,使其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有效、更有質量、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基于此,在闡釋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內涵與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依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再結合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際,探討、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的實踐創新思路與舉措,以期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
關鍵詞 小學 道德與法治 考試命題 精細化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是學生品德養成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為真實、準確地反映該學科教學的實施情況,提高考試命題質量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筆者以擔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契機,致力于該學科考試命題精細化的研究與實踐,使其在改進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真正達到以考評教、評學和以考促教、促學的考試目的。
一、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的內涵與特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就是把精細的思想作風和工作標準貫徹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中去,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的每一部分都向更精準和更細致的方向發展,實現“零缺陷”和“零失誤”。它集中體現了全、準、活、實、特等五個特點。
全:基于學生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既重視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又重視考查學生對生活現象的分析、判斷和價值取向。
準:基于學生生活實際,精準貼近時代發展和社會熱點,注重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凸顯學科功能和價值引領。
活:基于學科本質,在份量和要求上彰顯德育特色,體現人文關懷,注重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生動。
實:基于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立足于考查學生“自主學德”能力[1]、參與生活的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特:基于“以素養鑄魂,為教學賦能”的命題理念,集中展示了試題立意導向核心素養、情境創設滲透核心素養、試題設問落實核心素養的命題特色。
把精細化理念深深嵌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的內核,有助于將教材的前后知識點串聯起來和梳理出來,讓學生在考試“指揮棒”的精準指引下更加卓有成效地進行學習,讓教師在獲取教學特色與亮點、問題與不足等反饋信息的基礎上,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
二、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應遵循的原則
為從根本上讓考試命題在精細化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讓考試命題真正發揮導學、導教的“指揮棒”作用,依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3年頒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應著重把握以下六條原則。
1.突出主體性
基于教學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聚焦構建高效課堂和運用課堂當中的各種契機,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不斷強化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也是考試命題精細化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基于此,應積極探索適應學生主體地位的命題內容和命題方式,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更加突出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
2.注重全面性
一張好試卷應該涵蓋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各個方面的知識點、各個層面的知識體系、各個環節的知識版塊。因此,考試命題應以有利于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提升學生道德水平為核心,不僅要有考查學生學科知識與能力領域的內容,同時也要有考查學生良好品質塑造和培養的內容,而且各個部分占比雖有側重,但又不偏廢,使命題充分體現三維目標。
3.彰顯思想性
同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這一特點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優良品格的歷史重任。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蘊含著許多諸如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關愛自然、感恩奉獻、崇德向善等積極向上、勵志陽光、充滿正能量方面的內容。在考試命題時,需要將這些樹立德人內容融入進去,并以題目的形式呈現在卷面上,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與價值導向。
4.體現科學性
為真實、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命題應堅持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特點出發,以教材內容為主線,充分考慮兒童立場和兒童當下生活,適當增加聯系社會、接觸生活、跨學科知識融合等引領“生長”、導向教學的開放性試題,不出偏、怪、難和答案不確定性的試題。試卷題量適中,以80%以上的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從容完成為宜。題目設置要有一定的區分度,做到起點適當、坡度適宜,保證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
5.提高創新性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鮮明的時代特色,其考試命題應當立足新時代,體現課程改革新方向和課程標準新理念。在具體命題時,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題材選取的新穎性、情境創設的探究性、設置問題的合理性和考查角度的獨到性等方面。原創性是原始性創新,也是最根本性的創新。對于道德與法治這一新興學科而言,更要在原創試題或經過徹底改造后的引用試題上下功夫[2]。考試命題的創新性設計,不僅符合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還體現出道德與法治課的時代感和美的維度。
6.著眼指導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區分,但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區分,以促進教師合理選擇教學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3]。所以,考試命題擔負著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任務。一方面,促使教師積極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方式,獨具一格地打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效果[4];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總結錯難題,使今后的學習活動更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實效性。
三、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的實踐創新
基于上述原則,為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性質和特點在考試命題中更有針對性、條理性地體現出來,充分發揮其在唱響道德與法治新戰歌中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建議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實踐創新。
1.以明確命題指導思想為切入點
基于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考試命題精細化的目的指向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的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于”:有利于引導和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全面落實課程標準所設立的課程目標,有利于學生改善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綜合、有效地評價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情況。實踐證明,這一指導思想更好地發揮了考試命題精細化在體現學科功能和價值取向上的引領作用,在評價、診斷、反饋和激勵上的功能作用,在傳遞道德與法治課正能量上的獨特作用,確保了道德與法治課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上有更大的作為。
2.以合理設置試卷題型為關鍵點
從教二十多年的經歷使筆者深刻體會到:一份精雕細刻、達到精細化要求的試卷,一定具有試題難易程度適當、題型設置合理、表述形式簡潔、注重知識拓展等特點。相對于語文、數學等學科,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基于此,在考試命題時,應當設置與學生生活實際高度接近的考試內容,讓學生充分、有效地理解題意。題型設置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是單項選擇題,也可以是多項選擇題;既可以是實踐性與探究性試題,也可以是開放性與創新性試題,等等。為使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材料分析題的分值應更高一些。當前中考和高考材料分析題分值占到百分之七十,所以,在考試命題時,要認真研究材料分析題,并將其作為今后考試命題的重點內容。
3.以融合當前時政熱點為著重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中一門基于生活基礎、社會現實的課程,它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尤其緊密。所以,要提高道德與法治命題精細化水平,真正體現考試命題的育人功能,就要樹立“考試即生活,考試即教育”的理念,將教材中培養好習慣、公共意識、多元學習觀、珍惜生命、集體主義、生態文明、愛國主義、國家安全等主干知識點同國內外重大時政熱點有機融合起來,作為考試命題的重要素材,并將這些素材與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聯系起來,通過契合學生能力的設問、適當提示等途徑,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力求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實現對學生的科學考查。
4.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點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5]。因而,在開展考試命題工作時,要堅持素養立意的命題基調,堅持知識邏輯與生活邏輯的融合統一,體現“高分是學生獨立自主做出來,而不是背出來”。基于此,在命題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在命題的問題設計上,要注意把學科任務、學科內容和問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以考查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例如,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群體生活,需要朋友,有些孩子因缺乏朋友或玩伴一起玩耍而變得孤僻、沉默寡言、社交能力低下。圍繞這一主題命題時,可以將四年級下冊“我們的好朋友”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設置問題:你有很多好朋友嗎?你們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
5.以提高教師命題水平為根本點
考試命題精細化是一項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工作,要求命題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一方面,要有熟稔的學科知識。孜孜不倦地加強學習和提升,既全面吃透教材,又注意吸收最新的學科知識成果,并將自已的知識儲備熟練地運用到考試命題中,使命題內容既豐富多彩,又有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具有掄起創新的斧子砸向考試命題的能力。這一能力主要體現在出新題,生新意。出新題,即無論是題型設計還是知識點切入,無論是角度把握還是語言表述,都必須是百分之百的原創。生新意,就是以已有題目為基礎,通過融入新思維、新知識、新角度,形成新題目。只有新題或注入新意的次生題,才能使考試命題讓人耳目一新,否則,就會陷入走老路、炒冷飯的怪圈,導致命題缺乏原創、缺少新意,學生考不出真實水平。
總之,考試命題精細化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盡管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還很稚嫩,但只要始終堅持以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為準繩,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落實立德樹人為宗旨,以突出主體性、注重全面性、彰顯思想性、體現科學性、提高創新性、著眼指導性為原則,在明確命題指導思想、合理設置試卷題型、融合當前時政熱點、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教師命題水平等五大方面采取新的舉措、實現新的突破,就一定能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考試命題精細化彰顯其應有的張力與活力,使其真正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有效、更有質量、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
參考文獻
[1] 魏愛軍,王海燕.小學道德與法治自主“學德”教學理路——以“獨具特色的古代科學”一課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1(05):56-60.
[2] 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出臺高考命題工作實施細則[EB/OL].(2019-11-19)[2021-03-20].http://www.knowmi.cn/xiaoxue/880f231a9766e4de277898589a0f72a2.html.
[3] 陳元珍,曾水兵.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分析[J].教學與管理,2021(05):68-70.
[4] 胡滿姣,徐衛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個性化使用[J].教學與管理,2020(35):58-6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N].中國教育報,2016-09-14(001).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