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
摘要: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步推進,大部分學校都配有高速的寬帶網絡和配套的多媒體設施,大多數學生也擁有了便捷的移動學習終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信息化手段與高中地理的學科特色結合起來,也成了地理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學;
引言
地理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學,其結構的完整性以及知識的豐富性對學生更是有著較大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也有了一定的改變,通過新技術的使用,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還增強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一、借助多媒體,創建直觀地理情境
地理課程主要學習的是人文知識,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地理情境的構建是比較抽象的,因此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教師可以搜集一些有關教學內容的視頻以及圖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感知學習的內容。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地理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融入課堂學習中。高中地理課本中有一章關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內容,在這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本城市的交通布局展示給學生,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加深學生對交通布局的了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的圖片資源、音頻資源和視頻資源,通過多媒體播放的方式將平面化的文字變成具象化的情境,讓學生的代入感更強,學習知識的效率更高,理解能力更強,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效率。
二、運用微課教學,延伸拓展,提升思維
微課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地理高階思維,微課和教材延伸結合,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體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習《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利用微課視頻展示,清代高鼎的《村居》和宋代歐陽修的《戲答元珍》,詢問學生從兩首古詩能否發現同樣二月份,各地自然景觀有差異嗎,尤其是自然植被的差異?通過詩句對比,我們可以生動地掌握我國南北春季來臨的時間各有早晚,我國南北各地氣候在同一時間互有差異,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差異。在課堂上播放唐代張敬忠在《邊詞》微視頻“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問題:描述現象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有何變化規律呢?分析其地理原因?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將微課與拓展資料延伸結合,將案例和問題進行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得出自然帶分異規律和形成原因,提升思維能力。在微課講解的最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定的隨堂作業,進一步加深高中生的記憶。在微課教學中,高中生不僅能夠更為自主地進行觀看學習,還能夠有效節約自身的學習時間,從而在更加詳細微課講解中不斷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識學習效率。
三、結合信息技術開展生活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生活核心素養
在地理課堂上教學結合新媒體信息技術進行實踐教學,可以帶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融合實踐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地理知識的奇妙之處。如在教導學生學習地理自然災害課程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帶相關知識,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相關的地震畫面,讓學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影響以及在遭遇地震時所能采取的一些逃生手段。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模擬一場地震逃離現場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現場中感受地震來臨之時的情景,并將老師課上所教導的知識內容運用到實踐中來。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時,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討如何預防地震災害,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合作互動的積極性。在進行活動實踐課程教學時,使地理知識使運用與生活相融合,通過自主課堂的開展,讓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個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新課改要求下,地理學科知識內容應當與學生個人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緊密結合,使地理課堂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化,拒絕死記硬背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真正發揮出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的作用,提高學生獨立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核心素養。因此老師在地理課堂中結合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化,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使知識生活化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四、充分應用線上資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在現代,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翻轉課堂、探究式教學等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逐漸流行。例如,在“大氣污染與防治”這一知識點教學中,在正式的探究式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并提出問題:大氣污染對哪些自然現象造成影響?我們應如何防治?這一知識點與大氣運動的知識存在密切的關系,即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空氣污染知識,對大氣運動、天氣系統、逆溫、摩擦層等概念都需要有一定的認識。而在這一節,教師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其中,在學習資源方面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從網絡學習空間中獲取,其有多種多樣的學習素材,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而在資源選擇的引導方面,教師則可以向學生發送預習案,標注學習的目標。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所觀看的微課。這樣,通過線上資源的充分利用,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這對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和水平,而且對于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喬斯佳.信息化背景下網絡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1.DOI:10.27435/d.cnki.gxsfc.2021.000125.
[2]宋雪.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深度融合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DOI:10.27280/d.cnki.gsdsu.2020.000240.
[3]任正果.高中地理教育信息化策略探析[J].高考,2020(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