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孟
摘要:近年來,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作出了相應的變化,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不斷提升。但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存在聯系不足的情況,普遍都是選擇不同的方法分開進行教學,這就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受到影響。其中,閱讀與寫作具有較緊密的關系,可以通過寫作對閱讀學習的效果進行檢驗,但是許多學生存在閱讀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整個閱讀過程缺乏目的性,難以保證閱讀效果,那么在寫作過程中就會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難以保證學生的寫作質量。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應用策略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老師需增強學生課內外閱讀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養成摘抄優美句子的習慣,進而強化語言知識的內化吸收,豐富寫作素材。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應用現狀
(一)讀寫沒有做到真正的緊密結合
雖然讀寫結合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但是存在嚴重的泛化傾向。教師仍然通過文章的講解和寫作訓練兩種獨立開來的方式進行授課,沒有將讀寫真正地結合在一起。續寫、仿寫等方式是讀寫結合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只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篇材料,讓學生按照材料的內容寫作,導致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很難充分發揮出來,也無法給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帶來實質上的發展。例如,有部分教師在教授完《搭石》這篇課文后,會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還是運用原來的寫作方式,并沒有將本課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運用,導致讀寫結合的效果非常低。
(二)學生無法做到讀寫的有效轉化
在讀寫結合的應用過程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學生實現讀寫的轉化,也是教師面臨的首要難題。學生經歷的長時間的讀寫分離教學,以為閱讀和寫作就是兩個不同的模塊,閱讀就是考查自身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而寫作就是對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進行表達,無法準確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相通點,所以缺乏運用文章中的寫作方法來對自身情感表達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影響了讀寫結合的效果。
二、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以閱讀為主實施仿寫訓練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高質量的文章,這些文章不但有優美的語句,還有巧妙的構思,這些均會給學生提供優質的讀寫素材,倘若學生對這些課文進行細致了解,學習其中的寫作技巧,同時將這些技巧運用到自身寫作中,便會顯著提升自身的讀寫水平。
比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課時,首先,老師應將讀與寫進行有機融合,并找出適宜的訓練契機,從《父愛之舟》課本中選取有利的讀寫融合點,指導學生借鑒及模仿,讓他們從讀中悟寫,全面發揮以讀促寫的效用。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可讓學生按照原文來實施仿寫訓練,描述下自己的爸爸媽媽或是其他家人。學生在練習寫作時,老師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比原文和自己所寫的文章,老師和你們的爸爸、媽媽或是其他家人有什么共同點呢?”利用這樣的提醒,讓學生從中分辨爸爸、媽媽與老師的共同點來進行寫作。這樣,學生的文章質量不但會有較大的提升,其寫作能力也會獲得顯著提升。總之,老師需指導學生細讀每篇文章,并記錄及背誦其中優美的句子及詞語,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掌握后,老師便可要求學生以此為例實施寫作訓練。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深入掌握課文內容,強化記憶效果,還能鍛煉應用此類優美句子及詞語的能力,同時還會為學生寫出精美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通過讀后感,保證閱讀與寫作學習的銜接性
讀寫結合,即閱讀與寫作之間的結合。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課堂中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聯系性不強,從而難以提高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讀后感,保證學生在閱讀與寫作學習過程中的銜接性。
比如,小學語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濃厚的散文,作者通過描寫秋雨,表達了對秋天無限熱愛的思想情感。其中的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將秋天的雨的特點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寫讀后感,讓學生通過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冬天的雨的特點,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使學生閱讀水平及寫作水平得到協同提升的目標。
(三)課外閱讀,拓展讀寫結合范圍
教學圍繞教材展開,課外閱讀則是對學生讀寫綜合能力的拔高。課內閱讀教給學生挑選文本的技巧和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則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喜好擴充知識面,是深化其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學生讀的課外讀物,開闊學生的眼界,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循序漸進地放手,最終把課外閱讀選擇文本的自主性完全交給學生。課外閱讀當然不是走馬觀花,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閱讀中收獲一定的能力或知識。
比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之后,筆者為學生推薦了一些主題式的經典文章,比如像屠格涅夫的《麻雀》、沈石溪的《鶴殤》等。待學生閱讀過后,教師可以組織閱讀交流會,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文章在表達手法上有什么異同,找尋這類文章寫作的規律。當學生再遇到相似的表達手法時,可以快速且精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并把這一規律稍加變化后,就自然成為自己文章中的點睛之筆,教師可用以上方式發揮課外閱讀的優勢,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水平。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中,老師需帶領學生感悟教材內容,加強其寫作和閱讀水平的全面融合。利用以讀促寫,拓展閱讀方式,讓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以此豐富自身情感,切實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法洋.讀寫結合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20(20):69-70.
[2][2]牛玉芳.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上),2019(10):65.
[3]張本欽.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8(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