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玲美 劉親榮 駱炳泰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高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徑: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為思政教育提供優質文化資源;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建設良好校園文化,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081-02
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沉淀,我國形成了民族特色鮮明、內涵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國家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努力實現中國夢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轉化為教育、培養、塑造具有良好品行的當代大學生的寶貴資源。在高職院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對推進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書法、文學、音樂、戲劇、舞蹈以及民間文藝等領域的豐富資源,為學校的人文素養教育提供了一座巨大的知識庫。然而,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里存在學校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認知程度偏低等問題。
(一)高職院校重視程度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對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還無法與其重要性相匹配。在高職院校中開設專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契合點,對實現多元育人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在高職院校人文類課程不受重視的大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呈現一定的“邊緣化”特征。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重理工知識、輕人文素養的現象依然嚴重。在高職院校中,人文類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大部分高職院校正在將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由必修課劃入選修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作為非“老牌”人文類課程,在課程建設上也難以享受到專業課程的待遇。
(二)高職學生認知程度偏低
經過2019年的“百萬擴招”,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伴隨而來的不僅是學生數量的劇增,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人文素養基礎較差問題也日益凸顯。大部分高職學生以掌握專業技能作為主要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而不重視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上,受抖音、快手、微視頻等快節奏文化的影響,部分高職學生局限于從片段式作品對傳統文化做一知半解的被動認識,越來越多的學生難以主動沉下心通過閱讀經典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全面的學習。在認知度偏低的情況下,選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的學生多數僅是為了湊夠學分,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學生中的傳承與發展。
二、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類課程教學效果的確獲得了一定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無法激起學生求知欲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大多還是在大教室采用大課堂的方式進行授課,在以保證出勤率為基本要求的課堂上,教師常常直接忽視部分學生的消極學習行為。在教學手段上,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存在重PPT課件制作,輕教學語言、教態等基本功的錘煉的現象,課堂期間全程念讀PPT課件的教學手段在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的同時也使學生形成了拷貝PPT比聽課更重要的錯誤認識。在教學內容上,部分思政課教師缺乏專業學術視野和學科知識儲備,無法將重大理論問題聯系實際講給學生聽,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在不斷增容擴招,盡管教師人數增加了,但教師隊伍結構仍不合理,教師學科背景單一、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日益凸顯。高職院校原思政課教師隊伍人員嚴重不足,在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的過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吸納了大量哲學或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導致教師學科背景單一,而且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技能有待提高,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將理論聯系實際,導致知識點講解不夠透徹,無法很好地解答學生的困惑,其晦澀難懂的教學語言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三)考核方式不完善,未能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仍沿用以往的考核方式:以背知識點為主的考試搭配寫作小論文。以背知識點為主的考試往往通過死記硬背就能通過,無法真正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寫作小論文由于要求不高,也未能達到考核目的,有的學生甚至通過抄襲來完成。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考核過程形式化、考核結果片面化的考核方式,給學生留下思政課只要“會背、會抄”就能過關的錯誤認識,難以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高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深沉的精神追求滋養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能夠助推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幫助高職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切實增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加強和改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以立德樹人為目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鑄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
(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為思政教育提供優質文化資源
高職院校應從人才培養方案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作用,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并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例如,在旅游、藝術、園藝等專業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在其他專業中設為選修課;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外學術資源,定期邀請校內外的名師名家到校舉辦傳統文化學術講座。通過課程的建設,帶領學生在中華優秀的歷史、禮儀、文字、文學、建筑、飲食、服飾、音樂等文化中汲取營養,為課堂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優質文化資源,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從而厚植愛國情懷。
(二)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高職思政課程的考核要盡量弱化對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注重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強化學生創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自己熟悉的語言文化、風俗文化、飲食文化等角度出發進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調研活動。在調研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調研目標、搜集整理調研材料、完成調研報告、交流分享心得等。學生通過整理、吸收、再現這些可觀、可感、真實的鮮活材料,在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能增強對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對授課教師的人文素養和知識儲備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校要配齊人文教師隊伍,為人文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提升條件,打造高質量的教師團隊。教師個人也要注重通過大量閱讀原著、參加學術交流會、向同行請教、關注時政熱點等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緊跟時代步伐,以學生關注的《唐宮夜宴》《洛神賦》《典籍里的中國》等優質節目作為案例,創新授課方法,進行多樣有效的授課,帶領學生挖掘文化中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價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
(四)建設良好校園文化,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
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高品質的文化大環境給學生傳遞正能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校園環境打造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融入學校建筑、路標、景觀、宣傳欄等硬件設施,以及校風、學風等體現學校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環境中,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高級審美和深邃底蘊促使學生提高感知力、審美力和創造力。在校園活動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如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端午愛國主義教育、清明孝道文化教育、中秋團圓觀教育等系列文化講座,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刻了解的同時,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在宣傳傳播方面,高職院校可以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媒體平臺,在學生流量大的微信、抖音、微博等平臺上創建公眾號,通過日常推送、科普介紹、主題活動等方式對學生開展高質量的線上教育,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宣傳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高職院校的立德樹人和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強國一代”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唯有不斷探索,尋找兩者融合的有效途徑,才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2]柏嬙,柏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
[3]張師帥.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8).
注: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2019年度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項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壯族優秀民俗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9YB32)
【作者簡介】韋玲美(1990—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劉親榮(1974— ),女,廣西靈川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民間文學、應用寫作教學;駱炳泰(1989— ),男,廣西桂平人,碩士研究生,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