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
摘要:隨著新課進程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各個階段教師都應投身到課程教學優化和高校課堂構建的工作中。而高三物理教師也不例外,除去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之余,還應探尋“核心素養”在高三物理教學中的引進契機和培育路徑,旨在全面培育學生的實踐經驗、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驗意識。本文以筆者教學經歷為切入點,在簡要闡述物理核心素養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教學路徑,為高三物理教學者提供借鑒和思路。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三物理;教學思考
一、物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闡述
現階段,多數高中物理教師已經充分意識到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功能價值,而教師在正式實施素養培育工作之前,需深入了解“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其一,應先引導學生對素養培育樹立正確的物理觀念和物理意識,比如能量守恒和相互作用,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其二,應培育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教師需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透過現象探知其背后規律和本質,進而開展思考探究等思維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基于物理課程具有較強實驗性,多數定義和公式都是通過反復實驗得出的,為此,教師需將培育學生實驗能力視為教學重點。其三,應引導學生形成物理思維。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常見的綜合思維和批判思維,為實現素養培育提供有利條件。其四,應端正學生的科學態度。教師需在實踐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其能夠透過學科現象看到學科本質,保持自身的好奇心。
二、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三物理教學路徑
(一)培育學生行為習慣
高三物理教師需充分意識到趨向于成功教育的前提在于,著重培育學生的行為習慣,使得正確的態度和習慣來進一步影響學生。因此,教師需將習慣培育納入重要培育任務中,引導他們在日常教學中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最終能夠實現素養培育目標。學生言行舉止看似簡單,但是可以側面反映出學生的情感態度和情緒變化。而物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需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秉承著嚴謹且認真的態度。若學生因為不經意間的動作或無意識行為都可能影響實驗的整體效果和實驗數據,為此,教師可以在實驗活動開展之前正確引導學生。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打點計時實驗活動時,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物體。但是有些學生對釋放物體的距離不太關注和重視,而此時,教師需引導他們形成實驗前檢查的習慣,保證物理靠近打點計時器,最終學生能夠在教師耐心糾正和相互監督的過程中形成行為習慣。
(二)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需采取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參與物理課程學習的內需和動力,最終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采取豐富且多樣的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抬頭率,激發學生潛能。比如在講解“伽利略的自由落體運動”相關知識為例,為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其意識到猜想和假設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先向學生展示石頭和紙片一起下落的實驗,由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比對哪個物體落得較慢。之后,教師講述背后的歷史故事,即亞里士多德當時的試驗經過和最后結論,并告訴學生這一錯誤說法流傳了幾千年,之后被伽利略的兩球落地試驗推翻了,學生在理解該故事的經過和發展后,能夠深化他們對教材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三)組織開展探究實踐
教師需采取適宜的方式來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啟發他們的思維意識。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來設置極具探究性的物力問題,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問題剖析和方案探究中。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和探索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能夠拓展他們認識視野和思維邏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合作學習,使其能夠在此過程中夯實基礎知識,獲得技能練習。比如教師在講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相關內容時,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人數將近、實力相當的學習小組,鼓勵他們從案例和理論著手,探究自由落體過程中機械能的變化過程,使得他們能夠感知到物力實驗的嚴謹性和規范性,深化他們對實驗原理的認知和理解。
(四)積極進行物理實驗
物理教師需立足于新課改要求下,通過組織他們參與物力實驗來培育他們的思維能力,并深化他們對基礎知識和實驗原理的記憶和理解,最終切實優化物理課程教學成效。教師在先前教學思維影響下,習慣于開展驗證性實驗教學,引導學生經過現象觀察來進行大膽猜測,最終得出正確答案。雖然能夠體現實驗教學的優越性,可學生仍處于被動狀態下,缺乏自主意識和獨立思維。因此,教師需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著重體現學生在實驗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得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比如教師在講解“摩擦力”實驗時,可以準備相關器材和工具,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實驗設計,最終能夠得出影響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提升他們的實驗意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高三物理教師需探尋學科素養培育的實施路徑,并將其納入重點教學任務范圍內,使得學生能夠在此指導下深化對物理課程內容的思考和認知。
參考文獻:
[1]尹憲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