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娜
摘要:新課標要求教師“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讓他們擁有語文核心素養,形成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與思政內容的感知力,培養他們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以及深厚的愛國情感。課程思政教學是一項長期工作,教師要結合學情及其變化,不斷創新課堂構建方式。基于此,本文就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語文德育滲透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是中職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標與內容。思想素質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有一定促進作用,而且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就業能力高低,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將語文課程思政教學作為新課改的工作方向之一。思政教學與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可以推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激發他們在知識學習上的主動性,并形成當前就業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應用能力與職業精神。
一、通過“文以載道”,促進德育開展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要尊重學科內容特色,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促進德育活動的開展。傳統文學作品講究“文以載道”,蘊含了先賢的思想感悟與主張,可以為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增強服務。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古文中的思想內涵,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促進語文德育作用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寡人之于國也》這篇古文時,教師要著眼于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所追求的經世濟民與鄉村發展的內在聯系,促進傳統思想文化在中職生中的創新傳承。首先,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分析課文層層推進的說理方式和“民本”思想,了解傳統文化中的“仁政”。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聯系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認知“民本”思想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對發展策略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文,分析文本的藝術特色,探究作者靈活多變的論證手法,并模仿作者說理思路,說一說對鄉村振興的認識,使其獲得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精神滋養,體現思政教學與語文課堂的有機融合。
二、創新導學模式,提升思想境界
為培養中職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語文教師要關注導學問題創新,通過對學生思維的有效引導并,幫助他們深度理解課文,從中獲得精神食糧。入選中職語文教材的文本思想性、文學性強,對其育人價值的挖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學生實現文學素養和文人精神培養。
例如:在教學《項鏈》時,教師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導學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首先,教師可以引入翻轉課堂,為學生提供輔導課前學習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初步思考“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何處”“你如何看待馬蒂爾德的遭遇”。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這一充滿戲劇性的小說進行深層次理解。教師鼓勵學生在正式授課時暢所欲言,與學生共同討論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全面看問題。如此,既省去了一部分課堂閱讀時間,又為思政內容的融入做好鋪墊。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藝術特色以及“虛榮心”進行討論,通過課文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
三、打造第二課堂,促進思政元素滲透
第二課堂是進行中職生實踐能力與思想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師要對第二課堂的構建引起充分重視,通過第二課堂為學生設計語文知識應用能力與思想素質養成訓練,以體現思政元素在中職語文德育活動中的滲透。
例如: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以“認識工匠精神,志存高遠”為主題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追求卓越的學習精神與職業精神。首先,中職語文教師要以“大國工匠”為議題,構建生本課堂,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為第二課堂的構建確定主題支持,增強德育教育效果。在“認識工匠精神,志存高遠”大主題背景下,各個學習小組可以基于討論結果與紀錄片觀看確定小組活動的具體主題。其次,教師組織演講賽、征文、辯論賽,考察各個小組的實踐活動的成果。各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對身邊的工匠進行訪談,并形成書面活動成果用于小組參賽。同時,教師要以比賽為契機,組織學生對大國工匠進行進一步認知,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引領學生實現思想升華。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對中職語文課程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可以從中獲得能力與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師要抓住課程特點進行德育,實現思想元素的特色化融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建立,通過多種方式引入德育教學,為學生構建思想體系提供具象的思維載體,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與思想境界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莎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功能[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9):143-144.
[2]李靜秋.文道并重講語文潤物無聲育匠心——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思政教育實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