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芳
[摘要] 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文考查的是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底子,這底子要靠長期、用心地積累。為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積累的興趣,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形成積累的能力,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用心引導、悉心點撥、精心指點,滲透在每一次的習作訓練中,以期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 作文教學;知識積累;生活積累;情感積累;習作能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小學作文教學要為每一個學生打下語言和精神的底子。這語言和精神的底子哪里來?要靠長期、用心地積累。學生由于受生活閱歷、文化積累和語言經驗的限制,思想的醞釀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較長的過程伴隨著長期的綜合訓練,是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而積累可分為知識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厚積方有薄發(fā)、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一定的積累,學生在習作和口語表達中方能靈感迸發(fā)、情感共鳴、激情綻放,方能在習作和口語表達中實現語言的汩汩流淌。
一、知識的積累
1.語言的積累
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深厚積淀必須從基礎的語言積累開始,字、詞、句、段、篇——語言的積累是最基礎的積累。平時點點滴滴的用心積累,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儲備量不斷增多。教學中常見的有如下幾種做法:
圈畫做記號。不動筆墨不讀書,對寫得好的詞語、句子、段落,教師都可以讓學生用記號筆或熒光筆進行圈圈畫畫;學生圈畫的過程,就是他們對學習內容關注的過程,也是他們潛移默化地識記的過程。
摘抄。對于一些寫得好的詞句、段落,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備好摘抄本,直接進行摘抄。學生以后需要使用這些句段的時候,翻開摘抄本,就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同時簡單快捷、便于查找。
背誦。借助一些智慧教學平臺設置打卡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一些經典片段、經典篇章等誦讀視頻、誦讀音頻上傳,再適當地進行鼓勵性點評,激發(fā)學生記誦的熱情與積極性,讓其更加勤于積累,樂于積累。
2.方法的積累
學生有了一定量的語言的積累,卻不會運用相關方法去行文,也將影響他們作文能力的提高。作為一線教師,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應當緊扣教材要求,指導學生把每一次訓練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以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習作“猜猜他是誰”為例,本次習作是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同學,要求選擇同學的一兩點特別的地方,寫幾句話或一段話進行介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與認知特點,用游戲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例如,首先用游戲熱身,選取學生熟悉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五行山壓不住,翻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讓學生猜一猜;接著分析這段文字:因為抓住了孫悟空的特點進行描繪,所以讓人感知到孫悟空這個形象栩栩如生;然后,讓學生聯系教材中的范例進行遷移:你熟悉的同學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借此引導學生繼續(xù)想開去:除了寫眼睛,還可以寫什么?通過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首要任務:抓住人物特點進行描繪。在學生興致盎然的討論中,教師適時給予總結梳理。在全員習作的思路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小組內進行“猜一猜”的游戲,以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的熱情,同時在交流中及時發(fā)現問題、修改問題。
如此一來,在讀、猜的過程中,學生以猜促寫、以猜促評,通過比較自己的習作和別人的異同,自主尋找差異,自覺取長補短,始終保持著盎然的興趣,多角度思考,主動發(fā)現,在寓教于樂的游戲中了解習作知識,掌握習作方法。
3.素材的積累
學生平時讀過的課外讀物,學過的課文,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日后寫作的素材。學習有方,學無定法,如何引導學生積累這些素材呢?
“我神州,稱中華,山川美,可入畫……”帶學生走進《神州謠》,教師引導他們用觀看地圖、觀看圖片的方法領略祖國壯美的山川、如畫的風景,激發(fā)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春節(jié)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帶學生走進《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用演一演、唱一唱的方式讓他們知曉、熟悉中國人在各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風俗習慣,認識到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帶學生走進《“貝”的故事》,教師用觀看實物、比較字形的方法讓他們感知“貝”字的演變過程以及用貝做偏旁的字與錢財有關的原因,同時也領略到中國漢字文化的源遠流長……此外,為了互通有無,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讀書交流會、閱讀小報展示等方法讓學生共享所見所聞,在知識共享中不斷提高自我,加深積累。
總之,教材中、課外讀物里藏著的素材可謂多矣,引導學生積累素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比如做小主持人、演課本劇、參觀訪問等,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汲取的過程。如此,積累各種素材,積淀語言材料,便能讓學生的見識更加廣博。
二、生活經驗的積累
生活的閱歷,日常的見聞,會豐富一個人的心理體驗,撥動人的心弦,讓人獲得最真切的感受。要想獲得生活中好的素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留心生活,用心積累。
其實,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留下教師和學生探索的腳印。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這些是指導學生最常用的方法:調動多種感官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環(huán)境、感受人物。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好的文學作品大多來源于生活,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加工。生活中的各個人物、各個事例,都需要平時的留心觀察,用心體驗。留心處處皆學問,留心生活中的人,積累生活中的事例,能讓生活成為孩子們今后寫文章、搞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
三、思想情感的積累
學生在寫作時還需要教師制造寫作的契機,撥動其心弦,激發(fā)其動機,調動其動力。而如何達成目標,就需要平時的思想情感積累。
1.實踐活動中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小鎮(zhèn)的秋天》時,可以領著他們來到學校的銀杏林,讓其觀察、活動、放飛。秋高氣爽,北雁南飛,孩子們捧起一把把散落在地的銀杏葉,拋向空中,歡聲笑語中,一把把金黃的小扇子在空中打著旋兒飄落在地……有了活動體驗,學生在意猶未盡、有感而發(fā)之時,再提筆描寫,結果自然就水到渠成。
2.互動體驗中情感的熏陶
為了指導學生寫好《戰(zhàn)狼》觀后感,可以在學生寫完作文后舉辦“觀后答小記者問”活動。臺下的小記者們與老師在頻繁的互動中產生了許多獨特的體會,這樣的體驗點燃了他們的智慧,也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如此,在寫作的時候,他們的情感自然得到熏陶。
3.榜樣人物中情感的熏陶
學生在教材以及課外讀物中接觸到無數的人物: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邂逅高尚人物的動人故事,真切觸摸到這些人物的靈魂深處,對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這些都是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積累的一些做法,而情感的積累,既是作文的動力,更是作文內容、立人的根基。
[本文系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小學‘生本作文’提升作文教學品質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18/P/0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