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巖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新課改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變化,課堂教學效果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頑固性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48—02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看到,當下的歷史教學質量較之于傳統教學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新課改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的前提下,歷史課堂有了很大的轉變[1]。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下面,筆者就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大家參考。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的教學態度轉變緩慢。教師的態度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效果[2]。固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然而,有些教師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新的教育理念,認為自己有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已經了如指掌,沒有必要再從頭開始。殊不知,現在的學生與以前的學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機會多,掌握的信息也多,因而對知識的需求、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教師不主動更新自己的知識,就會跟不上學生前進的步伐。
2.教學設計單一乏味,缺乏創新性。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機械式教學,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3]。歷史教學設計單一乏味,沒有緊跟時代,缺乏創新,教師沒有針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沒有勇于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再者,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沒有注意學科與學科間的綜合,即在學科內沒有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包括對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識間廣泛聯系),這樣的教學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死氣沉悶,學生一上課就會昏昏欲睡。
3.教學設計沒有深入挖掘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新課程反對機械地教教材,提倡靈活地用教材教[4]。整合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合教科書的內容;二是整合教科書以外的內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還是有教師沒有深刻領會課改的教育理念,依然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學方式教學,依然“我行我素”。例如,整合教科書內容的基本要求是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構建教學內容體系,舍棄的要大膽舍棄,然而有些科目教師不敢動大手術、做大整合。對教材中所提供的圖片、史料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做到突出枝葉、減少枝干。沒有充分挖掘資料,且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沒有注意梳理教材的知識主線。
4.課后不重視教學反思。教學后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然而有些歷史教師不注重及時反思,沒有對課堂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如,對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對待學困生;如何與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節奏等較為宏觀的問題進行反思,使得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不夠明顯[5]。
二、解決策略
1.教師要轉變教學態度和教學觀念。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新課程理念的形成尤其關鍵。因而,歷史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真正確立與新課改相適應地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就無從說起;教育觀念轉變,許多困難都將會迎刃而解[6]。當前,中小學教學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觀念還沒有獲得根本的轉變,教學改革成效不是特別顯著。因此,在本次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提高認識,來一次教育觀念的啟蒙運動,真正把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新課程方向上來。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自由、無拘無束的氛圍,尊重和接受學生,坦誠待人。教學并非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情感,為此,我們應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出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覺,才能主動地學習和思考,這樣才能吸收有益的東西。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真情、親密的人際關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要想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教師就應轉變做法,既要當學生的良師,又要做學生的益友,這樣才能讓學生敢于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更好的互動和交流。
3.教師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原有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被動地“學”轉變為主動地“學”。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和互動。因而,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在課堂上,應該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教師自己則要從幕前退到幕后,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同時,還應轉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觀念,由單純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重弘揚人文精神,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握其精神、情感所向,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4.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就如同醫生看病開處方對癥下藥是一個道理,因而教師應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反觀自己的得失。一是可以反思做得好的地方,如可反思這一教學方法是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設置的問題是否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整個課堂的效果如何,還需要在哪些地方改進等。二是反思不足之處。一節課結束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還有哪些沒有理解,哪些環節沒有做好,如小組合作學習是否落到了實處,是否達到了要求,學生的參與性是否被調動起來等等,只有認真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到解決的辦法和教學新思路,才能在以后的課堂中不會再犯。三是反思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很寬,對很多知識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因而,教師不能再輕易地否定學生,而是要珍惜學生的發言,認真思考學生的答案,這些“智慧的火花”不僅能啟發其他同學思考,還能不斷開拓教師的思維,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進步[7]。
5.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歷史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但是進入高中后學生普遍感覺到高中歷史和初中歷史已經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初中歷史主要停留在表面史實的學習,而高中更加注重的是歷史根源和歷史規律的探尋與理解。尤其是高中必修一的教學內容,核心內容便是政治制度這樣突然從表面進入到對本質的探索,學生普遍感覺比較吃力。而面對高一上學期九門功課的壓力,課堂的四十分鐘顯得尤為關鍵,而如何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關系到課堂的學習效率。所以,如何從教學內容中找到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他們喜歡且樂于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學習很有必要。比如,在講秦朝統一的時候,學生對于秦始皇這個人物還是很有興趣的,那么在講這個人物的時候教師就該將人物講得生動飽滿,而不是干癟癟地把他的一系列錯失平鋪直敘下來。
6.正確認識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要跟上時代,就必須學會現代教育技術,以此激發學生的熱情。但同時要注意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而要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前認真備課,運用多媒體畫面輔助教學,從而激發歷史課堂的活力。
總之,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不能把教學活動看成是單純的歷史知識傳授,它必須要培養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必須觀察以往的歷史過程,給歷史事件以合乎客觀實際的評價,把握歷史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并不斷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
參考文獻
[1]唐岸映.新課程改革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科教文匯,2011(09).
[2]辛志強.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6).
[3]李曉梅.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考試周刊,2013(04).
[4]解玉榮.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06).
[5]陳梧桐,李偉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陳麗.有的放矢活化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課堂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之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2(24):72.
[7]趙靈敏.淺談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2(07).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