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梓茵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在不斷尋求道德與法治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途徑。在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情景微課觸發情感,建構學習;以情景微課思辨成長,深度學習;以情景微課喚醒欣賞,享受學習;以情景微課促進內化,延伸學習。
【關鍵詞】情景微課;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年級學生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微課教學,把知識點制作成一個個微小視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框框,彌補了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精彩紛呈。
一、以情景微課觸發情感,建構學習
1.情感遷移
雖然書本上有很多內容豐富的圖片,但這些圖片對于學生來說只是無聲無息的材料,他們很難產生共鳴,甚至有時候會起到“南轅北轍”的效果。例如,在執教小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一位教師先讓學生觀看課文中的四幅插圖。當教師讓學生判斷圖上的人是否有違反交通規則時,學生們的回答是令人失望的:
生1:我覺得圖一是對的,因為我爸每天也是這樣載著我和妹妹去上學的,我爸是不會違反交通規則的。(其他學生聽到后也趕快附和起來)
生2:是的,老師。坐電動車時,我也喜歡把身子轉過后面,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后面的風景。
……
這位教師皺起眉頭,搖搖頭說:“你們說的都是錯的,圖一已經超載了。圖二不能坐在貨車頂上,這些行為都是非常危險。圖一和圖二都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知道了嗎?”學生們滿臉不解。雖然這位教師最后也做了引導,但是這樣的講解引導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收效甚微。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有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的,做事情時都是貪圖方便,從自己的小功利心出發。單憑圖片和教師空洞的講解,他們很難產生共鳴。那么,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用心體驗,觀察、反思?——應用情景微課。
2.情感共鳴
同樣在上這一課時,筆者制作了情景微課:首先畫面出示一對母子急匆匆地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母親在猶豫要不要紅燈亮時穿過馬路,兒子似乎看穿了母親的心思,緊緊拉住母親的手,然后搖搖頭。最后,母子倆在綠燈亮起時安全地過了馬路。接著,播放一組“觸目驚心”的、因為不遵守規則而發生交通事故的視頻。
3.情感升華
鮮血淋漓的畫面和真實的數據強烈震撼著學生們的心靈。筆者趁機拋出問題:應該怎樣避免這些交通事故?這時候,學生們的回答是:電動車不能超載、不能在馬路上嬉戲打鬧、過馬路應該走人行橫道……接著,讓學生們四人小組一起探討:不遵守交通規則會怎么樣?由此讓學生們清楚意識到,交通事故大多是違反交通規則造成的。
在教學中借助情景微課,充分地建立師生間的情感以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動情中明理的效果。
二、以情景微課思辨成長,深度學習
在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辨時間。例如,在執教小學三年級上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筆者設計了一道這樣的題:你在排隊買票的時候,碰到好朋友走過來跟你說,隊伍太長了,讓我插個隊吧。此時,你會怎樣做?
1.通常不是異常
學生們的答案出乎筆者意料,全班45人,竟然有42人說這是可以的,剩下的3個學生最后也隨波逐流了。
筆者問學生:“為什么?”
學生回答:“如果不幫助朋友,他就會說我沒有義氣,這點小忙都不愿意幫,而且還會跟別的同學說我怎樣怎樣……”
2.異常不是正常
明明是不可以的,可學生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可以的。筆者當時真是驚呆了。這節課的重點沒有得到解決,課豈不是白上了?這讓筆者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幕:筆者把一疊本子拿給學習委員,囑咐他拿去教室讓組長分發完再放學,誰知教師不在場的時候,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上講臺找自己的本子,場面一片混亂。當筆者問他們為什么不等組長分發時,他們的回答是,等組長一本一本發太慢了,而且有些組長根本不愿意發本子……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決定運用情景微課再次備課。
3.正常不是無常
既然是正常,就應該有規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無常。于是,這《踩踏事件——秩序的重要性》情景微課,筆者設置了三部分:
(1)觀看:隨著警報聲響起,平靜的校園沸騰起來,學生們紛紛從教室里跑出來,樓道擁擠,互相推揉,現場一片混亂。在主持人情真意切地呼喊著:“同學們,踩踏事故帶給人們無法磨滅的傷痛,如,2020年4月,某小學的學生參加活動的時侯,學生們一窩蜂地都向樓梯口跑去,突然前面有一個學生摔倒了,其他學生繼續往前沖,有的學生甚至踩在倒下的同學身上,場面十分混亂。這次事故造成1名學生死亡,數十名學生受傷的嚴重后果。”
(2)思考:主持人趁機拋出問題:這次踩踏事故為什么會發生呢?喚醒學生們守秩序的意識。于是,在學生們的合作探究下,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遵守規則,如,上洗手間,乘坐公共汽車,購物等。
(3)探討:主持人讓學生們四人小組一起探討:怎樣遵守規則?一個個好點子,一條條好建議應運而生。探討交流后再讓學生們回答“在排隊買票的時候,你碰到你的好朋友走過來跟你說,隊伍太長了,讓我插個隊吧。”同樣的問題,但這次的結果是讓人滿意的。
這節課運用了情景微課,使知識講解生動化,把教學重難點簡單化。情景微課的創設,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意識到在公共場所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三、以情景微課喚醒欣賞,享受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向善向美,學會珍惜生活、感恩他人、珍愛生命。例如,在執教小學四年級下冊《家鄉的喜與憂》一課,筆者制作成情景微課,一開始小導游就用親切的語氣帶領著學生們游家鄉:
小導游: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看(微視頻播放家鄉發展的照片)。
小導游:那以前的生活又是什么樣子?現在讓我們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我們爺爺奶奶生活的年代吧(微課播放家鄉的一些老照片)。
小導游還對學生提出了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學生將微課的觀察成果與課本知識學習內容加以相互聯系,很自然地參與到建設家鄉的行列來。最后,小導游要求學生為家鄉的發展提出建議,如,節約用水用電;照顧好身邊的一草一木等。
這樣的微課導入,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把家鄉的變化與發展展現在他們面前,喚醒欣賞的動力,讓他們在音畫皆美中了解家鄉的變化與發展。同時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學習中產生享受感、認同感與自豪感。
微課是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并實踐更多、更好的微課教學策略,搭建全新的教學實施平臺,有效地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教學,讓微課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增添光彩。
參考文獻:
[1]雷鋒飛.情境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9,25(65).
[2]施涵麗.新媒體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應用——以部編版《周末巧安排》為例[J].赤子,2019,26(18):107.
[3]金妙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常態化生活情境創設微探[J].新課程·小學,2019,29(6):142-143.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