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明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加大對學生自主糾錯能力的培養力度。本實驗基于對學生糾錯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從學生糾錯意識的培養、錯題的記錄和整理以及集體糾錯措施的實施方面入手,就學生糾錯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糾錯能力;轉變認識;尋找錯誤;整理錯誤;集體糾錯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176—02
相比較于其他學科,小學數學知識具有更強的嚴謹性、嚴密性以及邏輯性。也正因為如此,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普遍認為數學難學。為了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益,大部分教師會在課后為學生布置一定數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做練習題提升和鞏固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往往就是他們學習中所存在的知識漏洞。那么,及時彌補學生錯誤背后折射出來的知識漏洞,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實際糾錯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由于學生的糾錯能力低下、糾錯意識薄弱,導致糾錯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糾錯能力、增強學生的糾錯意識,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糾錯能力培養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轉變學生對錯誤的認識,鼓勵學生勇于暴露思維缺陷
每一個知識的獲得、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伴隨著無數的錯誤和失敗。因此,教師不僅要自己正確認識學生的錯誤,還要轉變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讓他們知道,出現錯誤并不可怕,暴露自己理解、認知甚至計算上的錯誤非常難能可貴。正因為錯誤的及時暴露,教師了解了學情,才能有針對性地講解,進而解決錯誤背后折射出來的問題。實踐證明,只有學生真正認識了錯誤,就不會懼怕暴露錯誤,才會正確對待錯誤,進而在糾錯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二、引導學生自主尋找錯誤,形成糾錯意識
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練習中若出現錯誤,多數情況下是由教師指出并督促學生改正。這樣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糾錯意識,更無法自主發現錯誤,既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自我檢查習慣的形成。實踐證明,學生在結束課后練習后,如果能夠對自己的答案進一步檢查,實現對課堂所學知識的二次分析與總結,能有效深化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有利于糾錯意識的形成。因此,針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各類錯誤,教師要避免直接將錯誤指出來,而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檢查自己發現錯誤,并嘗試著自我糾錯,進而形成糾錯意識,提升糾錯能力。
例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課后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糾錯意識,可以采用學生互批作業的方式,讓他們發現彼此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并反思自己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3]。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不給學生告訴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檢查同學的作業,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驗證對錯。這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所獲取的知識去檢查對方的作業;若發現對方作業的答案與自己的不同,學生則會主動進行二次驗證,再次反思自己的作業過程。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主動彌補,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糾錯意識。
三、記錄、整理錯題,強化學生的印象
現階段,很多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在練習中出現的錯題整理出來,并記錄在錯題本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經常翻看錯題本的過程中,深化認知,并通過對錯誤問題的二次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加深刻。如果學生的錯題本上反復出現同一類型的錯誤問題,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尋找原因,是馬虎大意導致的錯誤,還是對數學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出現的錯誤。通過明確錯誤原因,有效避免學生在后續學習過程中再犯同樣的錯誤[4]。與此同時,在學生的課后復習階段,糾錯本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于已經深入掌握的知識點在考試中很少出錯,一些出錯的問題表面上看貌似馬虎大意所致,抽絲剝繭分析,發現其實質是因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對此,引導學生復習經常出錯的知識點,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于錯題的印象,提升復習的針對性。
例如,教學“小數除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學生對常規除法的運算步驟都能夠準確處理,但是在處理小數點方面卻普遍存在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很多教師將其歸結于學生粗心大意所致,并要求學生將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反復演算。而事實上,很多學生的錯題本上都記錄了不止一道因小數點點錯而導致最終計算結果錯誤的小數除法題目,然而收效甚微。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從學生出錯的原因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指導,讓他們了解小數除法運算中小數點的正確處理方法。通過整理錯題本上的錯題,筆者不僅發現了學生的知識缺陷,同時使學生深化了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對錯題的錯誤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困惑得到有效解決,而錯題本的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發揮。后續學生通過對自己的運算結果反復檢查,多數學生能自主發現錯誤,進而實現自主糾錯能力的提升。
四、鼓勵學生集體糾錯,在相互啟發中提升糾錯能力
現階段,教師在集體批改學生試卷的過程中發現錯誤,多數情況下是教師總結,并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糾錯。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效果不甚理想,同一類型的錯誤學生依然會反復出現。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創新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力[5],組織學生集體糾錯。在批改試卷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訂正出現的錯誤,對自己出錯的地方深入分析、加強認識。之后,在學生明確出錯原因的基礎之上,要求他們將出現錯誤的問題分成三個大類:第一大類是由于自身馬虎大意而出現的錯誤,第二大類是由于知識認知存在偏差而出現的錯誤,第三大類是因為對于知識點完全不了解而出現的錯誤。在讓學生訂正錯題的基礎之上,要求學生在錯題的旁邊寫上正確答案。若發現自己無法訂正的錯題,則需要及時向身邊的同學或者教師請教。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計算“200÷10=?”這道題目的時候,很多學生得出答案為“2”。顯然,此類錯誤是由于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漏寫了一個“0”所致。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糾錯的過程中,可以先要求學生將正確答案寫在旁邊,之后通過批注的方式標清楚錯題出現的原因。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注意,部分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此類錯誤,并非完全是因為計算過程中的粗心大意所致,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對兩位數除兩位數的計算法則掌握不嫻熟所致。針對此類學生,教師一方面要引導他們對不理解的知識點進一步學習,另一方面要為他們布置補充練習,引導他們反復演練。教師在引導學生集體糾錯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錯誤,還能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啟發,在拓寬解題思路的基礎之上,為學生自主糾錯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練習中出現的錯題有正確的認識,逐步形成自主糾錯的意識,并能夠在持續不斷的糾錯過程中實現自身學習效率的提升,進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類問題,在持續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整體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江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46.
[2]陳陶.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65.
[3]張海濤.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71.
[4]孫彥瑾.小學數學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價值及實踐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84.
[5]劉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86.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