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教學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學習書本中的基礎知識點,還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抽象意識。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故事情境等方式入手,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點變得直觀、簡潔起來,為學生搭建數學抽象和邏輯思維的橋梁,也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幫助。本文對此進行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抽象意識;意識培養;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就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多數教師的教學理念仍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就會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書本中的知識點強行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越來越依賴教師的講解,他們無法做到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極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發展,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立足于數學學科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通過趣味性的新型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一、合理使用情境創設教學法,將抽象化的知識點直觀起來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方面與理解能力方面都受到自身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理解能力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是此階段學生的主要特點,如果教師此時采用傳統的應試課堂教學,只會抑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且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就會慢慢降低,很難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思維構建一個和諧且寬松的學習橋梁,教師可借助情境創設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感興趣的事物融入其中,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點直觀化起來。以此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進而實現生活具象向抽象內容的轉變,為學生營造一個高效的課堂環境[1]。
例如,學習“時、分、秒”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根據本課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個有關時間的主題圖,如,早上8點鬧鈴響起的圖片、除夕等著零點鐘聲的畫面,或等紅綠燈秒數的畫面等。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能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產生興趣。接下來,教師運用手中的教具鐘表表盤,幫助學生認識時鐘的秒針,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如,“鐘表上哪根針是秒針?秒針走多少就是1秒?”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的問題:“三根中最細最長的就是秒針。秒針走一小格就是一秒”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聆聽秒針走動的聲音,引導學生用拍手或眨眼的方式感受秒針的律動。通過此方式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念與掌握,將抽象的時間知識通過生活具象直觀的展現到學生面前,為枯燥無趣的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抽象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有效搭建學生與數學抽象的橋梁,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抽象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都比較弱,教師如果不加以引導,很難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抽象意識,而刻板生硬的教學內容只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越發討厭數學這門學科。為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也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把握好滲透的時機,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抽象知識內容,不斷積累學生自身的抽象經驗。過早過晚向學生滲透抽象知識,都會產生機械記憶,讓學生的思維只會停留在感性認知上,導致學生更不愿意接受抽象這一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通過把握合理的滲透時機,幫助學生搭建起思維與數學抽象知識的橋梁,進而促進學生抽象意識與抽象能力的不斷提升[2]。
例如,學習“混合運算”這一內容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本課的抽象知識點就是“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進行學習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要充分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活動經驗,并有效建立表象建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討、學習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律,以此打破從左到右的計算規則,讓學生明確先乘除后加減的認知結構。教師借助情境創設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運用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如,教師向學生出示計算題7+4X3=?,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談論、分析,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比較的能力,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計算方式,分析出“先乘除后加減”的一抽象知識點。之后,教師在繼續出示多個算式混合算式供學生練習,以此加深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理解與掌握,進而為學生搭建一個數學抽象知識的橋梁,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
三、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體驗數學抽象的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抽象的數學知識點不僅體現在數量關系上,還體現在圖形關系之中,這些抽象的知識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為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所謂的抽象“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抽象的過程,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自身的抽象思維品質[3]。
例如,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這一內容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開展趣味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體驗抽象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花壇,教師讓學生對比兩者的不同之處,以此激發學生自身的探究欲望。接下來,教師將花壇以平面圖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到學生面前,并引導學生找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以此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調動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實現生活具象與抽象知識的轉化,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莊麗育. 立足數學核心概念,發展數學抽象素養——以”整式的規律探究”為例[J]. 福建中學數學, 2020(1):4.
[2] 郭建華, 張云飛. 立足數學抽象素養 培養問題意識 深度提升”四能”——以”一道向量題多解”教學為例[J]. 數學教學研究, 2019, 38(1):7.
[3] 黃蕊. 多元表征滲透符號意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以”比大小”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