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琴
摘要:區域活動的環境是人為創設自然情景的幼兒游戲,對幼兒而言是自主游戲,是幼兒自發自愿的活動,更有利于發展幼兒個性。那怎樣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學習呢?本文將從師生互動,設置區域、動態性材料的投放、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活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幼兒 ? 區域活動;主動學習,教師支持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幼兒教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觀,把教育提升到“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新境界?!吨改稀分刑岬剑涵h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環境資源,重視建設節約型社會,創設和諧人際環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環境是幼兒的教師,它能讓幼兒獲得經驗、建構自信、發展自我。而區域活動的環境是人為創設自然情景的幼兒游戲,對幼兒而言是自主游戲,是幼兒自發自愿的活動,更有利于發展幼兒個性。因此,區域活動是發展幼兒個性,實現面向全體,縮短師生距離,促進情感交流,優化教育資源,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它代表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一、師生互動,設置區域。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眳^域活動的內容來自于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生成的問題。因此,在設置區域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這樣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大大提高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成”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認識特點、興趣及月份目標,通過與幼兒共同探索來“生成”活動區域。如3月份,孩子對種子,對種植環境產生興趣,“在開水里泡過的種子能發芽嗎?”“沒有水,種子能發芽嗎?”“把它放在黑暗處,能發芽嗎?”……教師尊重了幼兒的想法,為之提供試驗地方,尋找材料。和他們一起研究、觀察和記錄。最后分享發現結果的快樂。這樣根據幼兒的求知欲和季節目標,“生成”的認識活動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解決問題:針對某些區域活動中人數過多過擠的現象,我引導幼兒通過分析和討論來重新設置區域的數量,更換區域的內容,增添游戲的材料。如認識架上的蔬菜、水果,投放的時間為兩三天;故事島的幼兒一起在聽故事后,對故事的內容情節有表現的欲望,教師和幼兒一起把故事島變為小舞臺,共同準備表演材料及道具。在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團體精神,操作能力,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另外,我們也通過持卡人區的辦法來限制某個區域的人數(沒卡的幼兒可通過持卡人區幼兒協商來交換區卡)。這種辦法既解決了人多擁擠的問題,也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豐富了幼兒的交往經驗。針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音樂區的幼兒因敲打節奏影響了故事區的幼兒),教師讓大家討論各個區域分別設在哪個位置更合適,為什么?如自然區的植物需要陽光,所以自然區安排在陽臺上比較好;音樂區較喧鬧,設在走廊上比較好;圖書區、認識架、智力宮等較為安靜的區角則設在活動室內較合適。通過討論,讓幼兒理解各個區域要動靜隔開,減少干擾因素。
二、動態性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我們努力將發展目標,活動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蘊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之中,使幼兒通過操作主動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們注意動態性。體現在:
1、層次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活動的層次性,根據活動需要、幼兒能力水平,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在同一活動中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以滿足具有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如在“節奏魚”區域中,我們設計了邊讓幼兒釣魚邊讓幼兒拍出魚身上的節奏這一活動,我們可以在鯉魚的身上寫上簡單的節奏,在熱帶魚的身上寫上帶有切分音、休止附的節奏,這樣幼兒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釣不同的魚,當然在他們對這些簡單節奏運用自如時,我們會引導他們去釣一些其他的魚(節奏型比較難的)二是前后活動的層次性,材料投放要突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在“拼正方形”中,第一個月讓幼兒用六塊幾何圖形拼,等到他們都基本會了,就將其中兩塊剪開,變成八塊,讓幼兒拼,然后過一段時間再變成十塊,十二塊,逐步增加他的難度。
2、調整性: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改進或擯棄不適合的材料,挖掘新材料。如大班10以內數的組成,教師設計了配對游戲,將卡片分成兩部分,并剪成大三角、半圓形、波浪形,以增加幼兒操作的興趣。結果實際操作中,圖形配對成了幼兒的關注點,而數量排隊卻被忽視了,于是我們馬上進行了調整。
三、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活動。
區域活動是以分組活動為學習形式,隨著空間的擴展,教師與幼兒不再處于一個固定的位置,形成了平等愉悅、和諧新穎的師生關系,改變了那種居高臨下,封閉壓抑的師生關系。因為區域活動具有自由度大,形式多樣,材料豐富,教師目的明確,便于個別知道等特點,所以能使幼兒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更突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注重幼兒自己對材料的擺弄,操作,成功,失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幼兒有所感知,有所發現,提吃問題話完成某一個活動,而不是給幼兒提高現成的答案或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做一個用新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引導者,及時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根據幼兒的個性,能力等方面的特點,結合培養目標,找出素質培養的“最近發展區”。例如:科學探索區鵬鵬拿著鏡子照了照,覺得沒意思就放下了。教師讓他到陽光下去玩。鵬鵬到陽光下照來照去。發現鏡子能反射陽光,興奮極了。教師打來一盆水說:把鏡子放在盆里看看?!巴?!天花板上有光斑在晃動?!薄巴郏」獍咦兂闪瞬屎缋?!”大家叫了起來紛紛動手嘗試。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的探索興趣被調動起來。既獲得了感性經驗,又有效地激發了探索精神。
區域活動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只要有一絲的進步就可以,極大地消除了孩子怕失敗的恐懼,增強自信,激發幼兒參與活動,樂于學習的興趣,為發展幼兒自主精神提供了無窮的動力,為幼兒實施終身發展的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冷霞.讓幼兒區域游戲生活化的思考.《成才之路》,2009 (19)
[2]柏翠香.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生活化的區域游戲活動.《考試周刊》.2011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