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柳平
摘要:“雙減”政策提出以來,廣大教師群策群力,整合現代化教育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為學生減負去擔。生活化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將知識內化吸收,教學比重更偏向生活應用而非單純的學科知識積累。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探索如何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實現“減負”目標。
關鍵詞:“雙減”;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小學數學學科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邏輯思維,學生在理解一些數學概念及公式時稍有困難。需要教師探索優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并運用數學概念及公式,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符號意義。教師應當全力配合支持“雙減”政策的推行,在教書設計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課堂,將抽象知識通過有趣的教學呈現出來。生活化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主動探索,吸收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同時,發展創新能力。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現狀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元素,豐富教學形式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優秀教學模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理解和學習生活化教學,在實際操作上仍在存在一些思想行為偏差,未能將生活化教學的優勢最大化發揮。首先,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未能認真分析教材,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不多,未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生活化素材選取時容易陷入主觀情緒,借助主觀經驗,未能真正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學生學習時也容易聽得云里霧里,參與度大打折扣,不能通過生活化教學全面吸收學科知識。最后,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加入生活化素材,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每一堂中都創設生活情境,學生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活動中,真正的學科知識就被忽略了,原本創新型的教學形式會變得形式化,削弱了教學價值。并且如果將生活元素信手拈來直接置于教學過程中,會顯得生硬、刻板,需要一定的修飾。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未能仔細能分析該段素材是否能為課堂所用,是否能真正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最后,由于上述教學現狀仍然存在,生活化教學未能有效實施,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未能完全吸收內化,未能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度未能提高,導致未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使得“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仍未被真正落實。
二、結合雙減要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具體策略
為了實現教有所成,學有所有,廣大教師還需調整改革思路,優化教學方式,注重課內化的有效結合,在了解學生學習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的同時,探索創新高效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為例,探索在雙減背景下,小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考慮到小學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以趣味性為主要依據,結合生活元素,開展教學活動,吸引學生興趣。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負數的初步認識》舉例,該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負數在生活中的使用,能運用負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課程設計前期,教師可以準備溫度計,海平面、高山和天氣圖標的圖片,并在課堂中設置“我是小小天氣預報員”的教學情境。在對負數有基本認識后,教師可以邀請一位掌握得比較好的同學,來向扮演天氣預報員,向大家介紹各地的氣溫,海拔高度。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感受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體會負數在不同情境性表達的不同含有。生活化的情境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用模擬的情境展現書本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
(2)明確課堂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主體的明確和轉化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重點要求,也是“雙減”政策中為減輕學生作業壓力所指出的教學改革方向。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應當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同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學習小組,將班級學生分為三個學習小組,在開展競賽,在教室中分別找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生活元素,再根據找到的形狀,說出為什么要用這個形狀,或者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形狀,它的好處是什么。讓學生走上講臺,分享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符號,明白數學符號的含義,逐漸養成數學思維。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將知識內化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創造實踐機會,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多吸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新穎,巧妙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去想象和思考。尤其是一些較抽象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時,就可以以“烏鴉喝水”這一童話故事為載體,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大小的石塊、清水和量杯。首先請學生觀察只有清水時量杯的刻度,再將大小不同的石塊分別放入量杯中,觀察刻度的變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石塊體積的大小與清水上升高度的關系。在動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輕松掌握了物體體積的含義,創建了愉快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奠定了良好的數學基礎。
結語:“雙減”政策的要求,為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對未來的教育改革明確了理論基礎。與新課改的目標一致,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和素質水平發展將作為改革重點,教師要不斷學習、深挖教材,以自我數學思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為學生創設更有趣、更豐富、更具探索性的生活化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吸收數學知識,鍛煉學生以數學眼光看待萬物的能力。同時轉變思維,不以分數論成敗,鼓勵學生多實踐、多思考,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保障學生能夠輕松、自由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參考文獻
[1]陳艷.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43-44.
[2][1]緱莉萍.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J].寧夏教育,2021(10):55-56.
[3]高丙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改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3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