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威
摘要:在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初中教學中,案例教學得到了愈加廣泛的應用。將案例教學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讓教學活動能夠體現出更強的人文性,改變以往以知識關注為主的枯燥教學方式。然而,很多教師對案例教學的認識不足,實際應用效果比較一般。本文分析了應用案例教學的意義,然后對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案例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正在逐漸增強,但是他們的叛逆心也越來越強,這也體現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作用。但是,傳統教學方法枯燥,趣味性不明顯,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對于教師來說,不妨嘗試案例教學這一更加高效、新奇的教學方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一、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重要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材為基礎,教學活動主要是對教材內容的講解和發散,這種教學方式最為基礎和常見,能夠引導學生完成大部分學習任務[1]。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這種教學方式逐漸難以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求,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并不意味著語文能力的提升,這也是傳統教學方式比較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此,教師不妨嘗試案例教學法,用多樣、有趣的實際案例代替枯燥單一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創設更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較多,如果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僅僅止步于書面,那么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就難以達到。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能對道德法治的作用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意識到其內容和理念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進而對道德法治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鮮活生動、貼近生活的案例,讓學生們感覺非常親切,學生們會主動對案例進行分析和學習,感受其中蘊含的道德法治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水平,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心態。
二、應該堅持的幾點原則
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在激發學生興趣、改善教學效果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實際應用時,案例的設計和應用自然就是重點,要有效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原則,第一是教師設計或者選擇的案例應該貼近學生生活,這樣才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和陌生,并且從這些案例中,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懂得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不應該做出的,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第二是案例的設計應當具備開放空間,這種開放指的是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生可以發散思維,從自己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得到不一樣的答案,而這種差異就是激發學生對問題進一步探索的動力;第三是案例一定要具備教育性,無論如何,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還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選擇的案例也必須具備教育性,并且案例的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需求,才能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的教育作用。
三、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應用方式
(一)用案例提高導入環節的趣味性
有很多教師不重視課前的導入環節,認為課堂導入與預習的效果一樣,因此就將其忽略了[2]。實際上,做好課堂導入能夠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能夠用案例進行課堂導入,學生的興趣也會很快被激發出來,有助于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長久地保持注意力。比如在《友誼與成長同行》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一個這樣的案例情境:小王、小張和小陳是好同學、好朋友,某天在課堂測驗中,小王和小張發現小陳竟然作弊了,如果你們是小王、小張,你們會怎么做呢?作弊是學生平時經常看到的現象,而教師舉出的案例引發了他們的深入思考,因為他們看到了作弊現象,卻很少去思索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從這一案例中,教師引出了“友誼”、“誠信”等更加深層的概念。學生們在經過思考和探究后,認為友誼就是幫助朋友走向正軌,而不是一味的包庇縱容。經過上述的案例引導,學生們對道德法治的教學內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知,效果也比教師口頭講解理論知識來的更好。
(二)用案例提高課堂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教師追求的重要目標,但道德與法治的內容較為零散,有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和學習起來難度較高,導致課堂教學環節的效果比較一般。對此,教師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將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事例結合起來,學生們對事例的認知也代表著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生動的事例給學生創建了鮮活的情境,學生們仿佛都身處其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探究和解決問題,進而完成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動畫、圖片等多樣的教學材料,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用難度較低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內容的講解中,教師不妨讓學生扮演故事角色進行游戲,通過角色之間的互動來讓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比如在《網絡生活新空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展現了人們使用網絡,由于不同的目的和用法而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這些結果有好有壞。從中學生感受到應用網絡應該要合理得法,有助于幫助他們養成使用網絡的好習慣。
(三)用案例幫助學生做好課后總結
課后總結就是對上課學過的內容進行總結和鞏固,記憶必需的知識并加深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從而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糾正某些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當然,對學生的評價應該以鼓勵贊揚為主,即使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很一般,教師也要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為主,而不應該過多地批評打擊他們,這樣能夠改善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興趣不高的問題。比如在《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教學中,教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回家路上,你看到一個你并不認識的小朋友掉進了水溝里,你會怎么做?有些學生說:“救人太危險了,還是不管了吧!”對于這種想法,教師不能批評學生,因為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有這種想法也是常見的,教師應當對他們進行社會責任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到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具體教學情況靈活應用案例教學法,改善傳統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徐芳杰.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整合案例教學的實踐嘗試[J]. 教育現代化, 2018, 5(11):354-355.
[2]閆燕妮. 巧用案例教學,提升實踐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 才智,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