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強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對屬于上層建筑的教育事業也給與了相當多的重視,開展了多次的教學改革,并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教學中,老師們更加重視學生的"智育"發展,如對文化課的了解程度和考試的分值等,但這些教學思路都已不符合培育新時代人才的實際需要,目前我國教學也越來越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所謂全面發展,是指在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共同發展下,在五育教育中,美育也是至關重要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重視學生的理解與感受,使其在情感上有更好的體驗。此外,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是比較重視理解和情感體驗的課程,能夠滿足美育的教育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語文這一學科構建美感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感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早在2016年,我國就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師應該對屬于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的人文底蘊進行重點培養,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應用這些人文知識,并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取向。在小學基礎教育中,小學語文有著較強的人文性色彩,不僅擔負著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重擔,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學科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語言構建、文字表達、文化理解、審美以及鑒賞能力等。
一、體會情感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而最終確定的,所以無論是對學生知識的拓展還是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有著積極作用。語文教材中那些適合學生學習和閱讀的文章,大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或者現實的思考與感悟,呈現積極向上的狀態,兼具"德育"和"美育"價值,所以教師在為學生構建美感課堂時,可以從文章中的感情出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感情,使其與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產生共鳴。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中抒發情感的段落,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的感受,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實現更深層次的教育,使其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悟和鑒賞能力,發展智力。
二、感受人物形象之美
小學的語文課文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人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為學生構建美感課堂時,應該引導學生欣賞人物的形象,分析其精神內涵。通常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會成為文章的主要線索,語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通過對話或者外貌描寫。所以,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時可以從對話、外貌描寫或者側面描寫進行,使學生體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之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此外,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還能使其理解課文中的寫作手法,提高語文寫作能力,日后如果學生描寫某個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借鑒和利用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比如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便可以從對話、心理或者外貌描寫出發,幫助學生分析鄧小平爺爺的人物形象。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文中的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然后為學生提出符合其認知的問題,即"通過這些描寫,鄧小平爺爺的形象是不是更加生動?大家能不能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性格和精神內涵呢?"在提問過后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品味,使其感受人物形象之美,體會鄧小平爺爺對國家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發展的美好愿望以及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方法在為學生構建美感課堂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我國偉大人物精神的理解,提升其審美和鑒賞能力和人文主義精神,加強對祖國的熱愛,實現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發展。
三、感受課文意境之美
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合二為一的產物,表達了作者的情趣和境界,有著較高的美學和文學價值。而對于小學時期智力和認知水平發展不夠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意境"是比較"空"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體會和理解其中的情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意境幫助學生構建美感課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加強其對意境的感悟能力,一舉兩得。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教師不能使用以往灌輸式或者滿堂講的方法進行"意境"教學,否則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是對其進行引導式教育。小學教材中的詩歌是最能體現意境之美的,所以教師利用詩歌幫助學生分析意境。比如,在學習《詠柳》時,教師可以將"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句朗讀出來,為學生分析講解詩中的意境,即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新的柳葉,輕輕地垂下來隨風飄動,就像起舞的綠色絲帶。在教師的講述下,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想象與柳樹有關的畫面,并在美好的意境中與作者內心對大自然的贊美以及對春天的熱愛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這也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具體要求,是美感課堂建立的主要途徑。其次,在詩歌中詩人對美的欣賞與表達以及豁達的心胸和格局本身就是一種"美",學生在分析詩歌意境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歌以及語文的魅力,激發其對語文這一學科的喜愛,提高審美能力和語文能力。
四、品味語言之美
文章中的語言是由作者反復推敲、打磨以及潤色后寫出來的,既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又體現了美學的價值,是構建美感課堂的不二之選。縱觀古今,文人在進行創作時,都秉承著"美"的理念,將"美"作為創作工作的核心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取之經典,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都可以品味和欣賞。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的語言之美時,應該以宏觀為切入點再分析細小之處,即先帶領學生體會不同修辭手法對文章語言的影響,再分析每一句中字詞的巧妙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語言魅力,發展其語言構建。文字表達以及審美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結語:在時代的發展下,我國基礎教育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只注重"智育"教育的思想,已經不符合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標準,目前提倡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章褚昀,林雅,馬曉智.小學語文美感課堂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1(17):55-57+61.
[2]張君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感教育[C]//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下).,2019:441-443.
[3]張麗薇.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