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全敏
摘要: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主體,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求知欲望,自覺主動投入到閱讀之中,盡情地去感受、感悟、品讀,從而獲取精神的養分,還能為其知識的儲備以及技能的提高提供助力。基于此,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一般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都會按照提前預設的教學內容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落實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期的因素。那么老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和優化,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舒適的學習氛圍,不斷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進行小學閱讀教學,我們首先需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表面來看,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能力,并在閱讀積累中獲得提升。但從深層而言,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獲得更為高效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獲取開闊的視野、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內心世界,進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思想會思考的人。因此,比起學生“能”讀,教育學生“會”讀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所在。
二、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改寫擴編,升華情感
在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本具有一定的藝術創作技巧,有的文本會在結尾處戛然而止,只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思;有的文本是在文中的某一處不再繼續詳細寫,此時這一部分空白可以引起學生的浮想聯翩。學生調動想象力,解構、體會這首詩詞的豐富內蘊,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感悟升華。在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融情入境之后無法消逝的情緒轉化成文字,根據自己的意愿補寫這一結尾,或者是給主人公另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又或者用自己的筆將古詩詞的意境呈現出來。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想成為一個發現者、觀察者、探索者、創造者,這些種種留白以及意猶未盡的文學創意,對學生來說,正是激發其想象力、創造思維的一個絕好時機。捕捉住學生的情感體驗,捕捉住學生的靈感,也使學生的需求在讀、寫結合中得以滿足,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筆寫下個性化的語言,從而讓每一個故事都更為生動。
(二)精心預設課堂教學內容,為構建動態生成閱讀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提前預設,也就是需要老師針對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視度。精心預設課堂教學內容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堂教學內容預設的表現形式比較多樣化,一方面老師可以在整個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將其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在教學構思的過程中進行體現。這樣課堂教學活動就可以按照提前預設的內容以及方向開展。而生成性則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落實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些之前很難預見的教學因素,這就為閱讀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促進課堂教學在預設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精彩,讓課堂教學效果超出預期。因此老師在預設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可以開展彈性設置,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促進自我發揮和自我表達,進而為構建動態生成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融合信息技術,豐富學生閱讀想象力
信息技術模式的融入會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想象力。閱讀文章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文字形式讓學生了解,學生若缺乏想象力,會難以理解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信息技術方法,通過信息技術的圖片、視頻特點講解知識、介紹知識,讓學生豐富想象力、創造力,推動課堂教學過程更具魅力性,也會在有效的圖片、視頻融合視角氛圍中促使其綜合進步。例如,在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中,教師僅以讓學生以文字形式完成閱讀,其難想象作者對小興安嶺的描寫以及作者描寫的不同畫面。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方法基于圖片配合不同自然段的文章閱讀學習。當學生閱讀的不同段落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閱讀過程,對學生進行指引,讓學生在有效的閱讀環節中掌握一定的經驗。在學生的閱讀學習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憑借自身的想象探索閱讀文章,以四季的更替或小興安嶺景色的變化,制作出視頻動態效果圖,以此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閱讀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
(四)拓寬視野,提高綜合能力
受年齡、思維、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認知能力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實際閱讀教學活動,把學生個體的認識轉化為課程資源,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性地把“劃過來,劃過去”讀成“劃來劃去”。這時,教師不要著急糾正學生的閱讀錯誤,而應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主去更正。“‘劃過來,劃過去’和‘劃來劃去’兩者看起來差別不大,而且在閱讀上‘劃來劃去’讀起來還要更省力一些,那么兩者是一樣的嗎?作者為什么要采用‘劃過來,劃過去’的表達方式呢?是作者用詞太啰唆,還是作者另有深意呢?”教師在閱讀“劃過來,劃過去”和“劃來劃去”時,要特別注意語氣輕重上的差別,以便對學生加以提示和引導。這時,學生們會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我在視頻上看過大龍蝦腳很長,移動起來很慢,所以要用‘劃過來,劃過去’,如果用‘劃來劃去’的話,感覺有點太輕松了。”有的學生說:“課文中說大龍蝦就像一個大將軍在巡邏,用‘劃過來,劃過去’才顯得威武神氣!”還有學生補充說道:“對,‘劃過來,劃過去’讓人感覺它很悠閑?!蓖ㄟ^以上實際閱讀教學活動,學生會發現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用詞上的細微差別,進而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履行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應踐行的基本原則;通過不同角度、不同策略的模式塑造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中的信心。在上述模式落實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吸取一定的教學經驗教訓,不斷強化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讓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相美杰.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51.
[2]陳琦.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31):157-158.
[3]邢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