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紅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核心素養成為當下非常熱門的話題,各科教師都在積極探尋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量感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計量單位,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能夠使學生對物體的大小、重量、長度等形成更好的感知,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數學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量感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在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都應更加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所涉及的內容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對學生量感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從而在邏輯思維能力上能夠有較大的提升,為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文著重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帶來一些啟發。
一、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們處于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給教育行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信息時代下,教育行業增設了很多先進的教育設備,擁有了多樣化的網絡教學平臺,這就使得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斷豐富,學習氛圍更加濃厚。而與此同時,信息時代下各方面的節奏明顯加快,教師的教學也不例外,為了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力求使學生系統的掌握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數學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需要結合生活實踐才能理解透徹,而教師缺乏生活實踐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缺少對日常生活中的“量”的感知。即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了米、千米、克、千克等基礎數學單位,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知狀態,難以對單位所表示的量做出準確估測,這就限制了量感的培養。此外,很多教師都采用做題的形式讓學生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對相應的物體進行測量,僅要求學生參照書本中的抽象圖片或憑借自己的想象去大致估測,學生無法直觀的感受出物體的重量或長度。而且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也明顯不足,判斷學生對量的知識的掌握情況時僅靠試卷上的成績,缺乏客觀性,不利于學生量感的培養。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的策略
1.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應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依靠數學教材和單純的口頭講解,而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注重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在講解數學計量單位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聯系生活實際對各種計量單位所對應的物體進行聯想;其次要在課堂中積極和學生互動,掌握學生對計量單位的學習態度。一些學生認為這部分的內容非常簡單,因而在課堂上不能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以通過設計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與計量單位相關的知識進行思考,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能使他們找出自己在這一內容學習上的不足。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為了同步培養學生的量感和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開展“美化環境,提升量感”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收集校園內或者自己生活的社區內各種隨意丟棄的瓶子,引導學生形成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的意識。學生將自己收集的瓶子帶到課堂中后,教師要和學生對這些瓶子進行清理,將清理干凈的瓶子放到講臺上,這時可向學生拋出問題:“這些瓶子形狀各異,但哪些是能裝同樣水量的瓶子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找一找”,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后,教師再次提問:“是不是瓶子看著越大裝的水就越多呢?”以此培養學生對量感的認知。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形成了物體容積的概念,體驗了數學量感,還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他們的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學生的學情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形成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通常是來自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認知,而缺乏實際操作的驗證,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面對數學知識時也會因為感性而想當然的學習,無法形成最基本的數學量感。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除了鼓勵學生聯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經驗,還要引導其對這些感性經驗進行加工,使其成為理性知識,這樣對學生進行數學量感的培養就會容易很多。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結合相關內容設計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并能夠在實踐中建立良好的量感。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媽媽讓小明去超市買醬油,給了小明20元錢,已知一瓶醬油的價錢的是10元,小明說自己想吃蘋果,媽媽讓小明用剩下的錢買蘋果,蘋果2.5元一斤,那么小明剩下的錢可以買多少斤的蘋果?”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這一過程中,學生對量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這種聯系生活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促進量感的培養。
總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小學生進行數學量感的培養,需要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借助于感性的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將感性的認識通過數字計算轉化成數學理論知識,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量”的認知。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并積極思考和探索有效的培養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參考文獻
[1]馬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探討[J].絲路視野,2019(33):69-69.
[2]王紹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2019(13):0079-0079.
[3]陳冬菊.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034):62-62.
[4]盛燕瑩.淺談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9(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