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要: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其素養一般是指以學習者的語文能力為主要核心的綜合素養,具體包括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一系列重要能力。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需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就表明,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內容,而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這一階段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落實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現代語文教學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文審美、理解及運用與思維的培養,突出學生各項能力的養成,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實踐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保障,成為了語文教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課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語文教師給予教學實踐足夠的重視,注重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積極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夠推動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在保證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鑒賞能力
課文內容均來自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非常高的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與審美性,自然是教師積極培養小學生認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與欣賞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積極培養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讓小學生學會識讀、學會鑒賞、學會品評、學會悅納,能夠對課文內容達到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的領悟、文學鑒賞、藝術體驗,并逐漸固化為一種主體能力。
二、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在這類學科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屬于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在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更加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語言學習中,充分鍛煉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而教師在構建語言環境的時候,也可以將各種教學工具充分運用起來,通過教學工具的運用,讓語言環境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語言環境的效果。
例如,在《日月潭》一課教學中,文章通過文字描寫,給讀者展示出日月潭的美景,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日月潭,所以通過單純的閱讀文字,很難真正感受到日月潭的魅力。因此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日月潭的美景視頻或者圖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對文章中描寫的日月潭景色進行想象,從而更好地與作者發生情感共鳴。學生朗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方法,嘗試講述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景色,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三、通過課堂實踐提升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認知理解能力成為其重點內容,語文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要求,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積累,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并且能夠更好地進行表達,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形成語感。
例如,學習小學語文《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時,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語文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確保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鑒于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出相應的教學問題,然后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并且能夠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意見,針對學生的回答,語文教師可對學生做出客觀而科學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地使用激勵性語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可將《北京的春節》作為課文的主線,然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整篇文章,通過語言文字與情境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確保學生能夠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夠很好地感受到語言的藝術,并且能夠了解其結構設計方式,且能夠從多角度對文章進行研究與品讀,使學生的詞句品析能力得到了切實鍛煉,可以達到對學生認知理解能力進行有效提升的目標。
四、以問導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由此可知,疑問是促進學生思考和進步的源泉。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從師生互動的角度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知識技能和思維態度方面的收獲。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將學生科學地分成多個小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既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鍛煉。
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童話的情節性強,內容簡單,學習起來也沒有難度,十分受學生的喜愛。在執教這篇文章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完成生字、詞語的學習,并能簡述課文內容。其次,讓學生合作交流以下問題:“老屋活了多少年,為什么它總是也倒不了?”“你們在讀故事的時候,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生什么呢?請發揮你的想象猜猜老屋最后的結局可能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第一,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的概括能力;第二,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再次,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在認真寫作業時,不斷有同學來借你的鉛筆、橡皮、鉛筆刀等工具,你會怎么想、怎么辦呢?”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從自身出發,體會老屋樂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品質。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本節課的內容,從整體上加深學生對文章的鞏固。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知識積累、視野開闊、能力培養的研究者與促進者,也是著意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因此,教師應立足語文課堂,以文化育人為教學思路,通過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積極落實核心素養理念,以此實現小學生主體能力體系的全面發展,快捷、高效地實現素質教育,加速小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何霞.淺析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落實核心素養[J].新課程,2020(26):48.
[2]袁安友.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落實[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04):27-28.
[3]何建芳.小學語文課堂落實核心素養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8(3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