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冠疫情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帶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特別是后疫情時代,教育工作如何轉型和發展,如何面對新的挑戰和抓住新的機遇,這是當前教學單位和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需深入思考的問題。但教育事業如何發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建設也是語文課程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和熱點。本文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圍繞后疫情時期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提出和探析了后疫情時代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 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后疫情時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席卷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給人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的傷害,給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國已正式進入所謂的“后疫情時代”[1],即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從突擊式防控向常態化轉變[2],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工作、生活都逐漸回歸到原有的正常狀態。但受國外回流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小規模爆發時起時伏。后疫情時代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不僅改變了教學管理、教學實施的方式,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行為習慣、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等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不得不迫使教學單位和教育工作者對后疫情時代教育教學工作的轉型和發展進行深入和理性思考。本文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培養,提出后疫情時代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教學策略,以期發揮更好的教學成效。
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 4]。為了進一步開展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該文件精神,各個學科根據自己學科的本質和特色,深入總結和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镀胀ǜ咧姓n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全面系統地概況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即: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與建立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和情景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水平;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與價值觀的整體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5]。
三、改進教學策略,培養核心素養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包括教材、學科、教室、課堂和學校的限制,把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以教書育人為宗旨,以后疫情現實問題為導向,保證學生在學懂語文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開展教學內容中向學科內、學科間的融合,實現課堂向生活的拓展。
首先要實現學科內拓展,打破固定的單元區間,整合現代選文,按主題、題材、文體進行多元整合,把隸屬不同單元的現代選文進行整體閱讀、對比閱讀。教師根據需要可靈活開展拓展閱讀,多角度對比、透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其次要嘗試開展學科間的拓展,根據教學內容和廣泛地對比學習,把原有的語文教材的封閉性打破,將其他學科,諸如數學、歷史、思想品德、體育等學科的知識與語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融會貫通,在跨學科、跨專業知識體系中開展全方位綜合學習和培養,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要將課題最大化,打破傳統的教室課堂教學,向生活課堂和社會課堂拓展,實現多方位、多尺度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課下學習交流活動,例如勵志人物演講、主題報告或視頻學習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讓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在實際中,并與課下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把學校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實踐相互結合起來,更加有效地發揮語文知識的廣泛應用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創新思維和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開展教學內容與自然環境現狀、社會生活和學生精神心理的整合。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人類家園的棲居地,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樂園,學生應從小了解生存在自然環境現狀,懂得熱愛和保護自然。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自然”概念比較抽象,理解自然,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的風霜雨雪、山川河流、花蟲鳥魚入手,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組織單元,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和睦、友愛、謙讓成為維系社會穩定、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教學內容上,教師應以范文教學為契機,帶領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當中的底層民眾和弱勢群體,教育學生在人格上要尊重,在感情上要憐憫,養成人道主義精神。在實踐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或實踐,通過初中學生的志愿服務,走近、了解弱勢群體。理想信念的堅定必須要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因此要正面學生現實中的生活、學習和情感問題,在求得現實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培育學生良好的精神心理素質。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每一篇選文與學生自身的實際結合起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心理特點和精神追求,有意識地側重培育學生的意志品質、思維方式,提升其思想境界,為學生的成長成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教學內容與當代文化相結合,樹立學生中國文化自信。
首先組建學習共同體,是讓同學們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根據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自由組織,采取特定的學習、研究或討論方法,開展學習活動,例如讀書會、文學社團、志愿服務隊、讀書沙龍等團體,就當代文化現象開展調查、走訪、座談、閱讀等活動,以期解答在理解當代文化現象時出現的問題,獲得某種結論,促進學生對當代文化現象的理解。其次是剖析文化熱點,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善于發現問題,準確把握當前文化生活熱點,特別是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關的問題。教導學生通過切身體會,加以分析辨別,參與當代文化才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二是善于利用資源。要積極利用課外書、網絡資源、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平臺,學會收集、整理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后是聚焦文化自信,由教師在現代選文的教學過程中,以背景知識介紹、專題講座、學習共同體等形式給予引導。教會學生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初步學會分析中國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做到繼承中有揚棄,揚棄中有繼承,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四)開展教學方式從讀書到讀“網”的轉變,推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教育工作者加工整理而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通常被稱為“硬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但是教科書的知識通常具有局限性,是經過抽象概括的知識,與快速變化的時代存在一定距離[6]。由于當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教科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演越大?,F代網絡與智能系統上的信息內容極其豐富、包羅萬象,且表現形式多樣、更新及時,緊跟時代步伐,且能夠使得普通大眾易懂易學。其中,很多信息和知識沒有經過專家學者的檢驗、加工、整理、改造,來不及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被稱為“軟知識”[1]。現代網絡和智能系統中各學科和專業的學習資源比課本的知識體系的學習內容更為廣泛,更為全面和豐富。例如,網課學習資源中不僅有書本的教學內容,還有名師名家的授課視頻或幻燈片,有模擬的逼真實驗和動畫模型,以及各學科專業的優秀前沿論文、學術報告等等。甚至可以在網絡上同名校老師進行在線交流和答疑,也可以與同齡同學進行“云交流”等。現代網絡和智能系統為教學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廣闊的交流平臺。
(五)開展教學方式從傳授硬知識為主到師生共同學習分享軟知識為主的轉變。
隨著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以及未來人工智能的全面應用,大量書本中的硬知識將被網絡信息和智能機器人掌握。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軟知識是人類學習的重點。因此,教育的重心從傳授硬知識為主到師生共同學習分享軟知識為主的轉變[7]。具體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分享、協作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某一特定的任務或者主題,通過網絡和書本學習相關內容,根據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理解,在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的群體中原創性的以作文、繪畫、音頻、舞蹈等形式進行交流分享。在分享的同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和交流;教師可針對某些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線上或線下的討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對一些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分享、協作、探究的成果,整合起來形成更為系統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王竹立. 新知識觀: 重塑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與學[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5): 38-55.
[2]鄒艷輝.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宗教觀[J]. 現代農業研究, 2021, 27(08): 36-38.
[3]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 中國教育學刊, 2016(10): 1-3.
[4]劉金麗.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課堂教學變革案例分析[D]. 揚州大學, 2020.
[5]李遼寧, 倪圣茗. 后疫情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與新作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0(630): 1-8.
[6]王竹立. 后疫情時代, 教育應如何轉型?[J]. 電化教育研究, 2020, 41(04): 13-20.
[7]于偉, 別敦榮, 盧曉中, 等. “后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展望”筆談[J]. 基礎教育, 2020, 17(3): 61-71.
姓名:張勇東,出生年月:1980.07.13,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具體至市級):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單位(學校具體到二級學院):會寧縣平頭川鎮劉灣小學,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