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名洋
摘要: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時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需求,創新學科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全新的學習環境下發展自身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的主體就是學生,每一個學生由于成長過程的差異,其學習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差異化教學”所指的就是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過程當中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個體情況,分析學生性格差異以及學習能力的層次性,并以此為基礎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優化策略。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幼兒到少年兒童的過渡階段,他們對于知識學習有強烈的興趣,但是卻又因為兒童的心理存在著比較敏感的特性,落實語文學科差異化教學,就能夠兼顧這兩個方面,令學生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激發自身潛能,建立面對學業壓力和社會生活的自信心。
一、“差異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秉承差異性原則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不同,所以學習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實施差異性的教學方式,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傳統的灌輸知識式的教學模式,很難突出學生差異性特征,而且也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差異化教學打破了傳統模式下的枯燥和單一問題,鼓勵學生能夠主動、獨立地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激發出其個體化的主體性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而通過差異化教學的原則來開展課堂教學,能夠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每一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對于教育教學來說,其最終目的并不一定是為了令學生獲得多么高的分數,成績僅僅是一個結果,更加重要的是在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得到的引導和進步。依照學生不同性格以及能力傾向,差異化教學能令班級的每個小學生都能夠獲得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再借助適合自己的形式來吸收知識,增強學習成就感,更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教師的教學自然也不會受到來自學生學習進度和參與積極性的阻礙,教學質量上去了,教學效率也就隨之上去了。
二、“差異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學生學習的差異設計教學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環節的教學活動,因為小學生學習基礎以及理解能力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相同的課程對于不同的學生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從教學的前期規劃環節開始,教師就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落實有效的分層教學,令差異化水平的學生可以在日常教學當中獲得成效。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節課,這篇文章寄托著周恩來的強烈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非常深刻且真實的教育意義。因為這篇文章的情境距離小學生的生活情境比較遙遠,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語文基礎相對一般的學生,閱讀起來更是頻頻受阻。對于這一問題,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習差異展開教學指導。對于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結合實際情況要求他們完成生字詞的朗讀和書寫即可;對于水平稍高的學生,則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強對句子的理解,并逐漸過渡到對文本情感內涵的理解;對于水平格外高的小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在課后閱讀一些關于中國近代史的故事,尤其是關于周恩來的生平經歷,豐富知識面,加以拓展。
(二)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開展教學
在展開差異性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差異。從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根據這四個大類展開教學,依照不同類型的性格展開差異教學,保證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具體來說,多血質外在表現的性格是開朗和強烈的表現欲,大多是班干部或者十分擅長和他人溝通交流的學生,此類學生并不一定有非常優秀的成績,也不一定十分愛學習,但是十分喜歡參與各種體育或者文藝活動等;膽汁質外在表現的性格是相對較為直爽,且比較容易暴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急性子”,此類學生比較容易和其他學生發生沖突,心直口快,但是多數不會造成嚴重后果;粘液質外在表現的性格是相對慢性子,和膽汁質性格相互對應,很少產生急迫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慢熱”,此類學生多數情況下容易有較好的成績,但是學習效率不是非常高;抑郁質外在表現的性格是相對內向、不擅長言談,也不是很喜歡表現自己。綜合來說,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根據四種性格類型的學生大致選擇不同的教育指導方式,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細化,例如在性格基礎之上分析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科傾向等等,令學生性格上的優勢能夠作為其學習的推進力。
(三)小組探究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個性特征等綜合情況展開分析,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展開自主探究指導,進而從學生內部消解其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有效落實個性教學,令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和同齡人的共同學習中有所得。這種模式區別于上文闡述的兩種措施,強調學生的個性特征,而且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團結精神。通常來說,在分組的時候教師都會考慮到“求同存異”的特征。例如,一組學生中需要包含1-2名學優生、1-2名學困生以及1-4名普通生(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搭配成組),在針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優生和普通生承擔指導學困生的責任,同時普通生向學優生學習遷移知識的技巧、學優生在指導學困生和幫助普通生的過程中鞏固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在和同齡人溝通的過程中,小學生們也能夠主動完成溝通交流的任務,強化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通過良好的分組探究學習,每個小學生都可以發揮出自身的獨特優勢,而且也能夠拉動不同學生之間良好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素質教育開展是立足所有學段的全部小學生來說的,教師需要持續性強化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對學生未來發展的考慮,持續性優化教學模式,組織分層教學,鼓勵不同的學生持續性提升學習能力,充分滿足其基本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有必要合理對待學生差異,落實個性化的差異性教學,真正激發學生的個性特長以及深層潛能,使之成為優秀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柏力. 差異化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分析[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1):110-112.
[2]竇娟. 探究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方式[J]. 小學生(中旬刊),20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