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傳姮
摘 要:本文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探討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如何深挖文本的德育價值要素,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信息化手段為抓手,注重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的結合,實現價值觀的引領。
關鍵詞:思政視閾 中職語文 信息化教學設計
課 題:本文系2020年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名師工作室——優秀傳統文化創意工作室研究項目: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研究項目“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視閾下民族地區中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項目編號:GXZZJG2020B152)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注重意識形態的教育,實現價值觀的引導。在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習通、QQ、微信等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工作。筆者結合學情,深挖教材文本的情感內涵與育人要素——善用優秀作品滋潤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崇德向善的優良品質,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理解和傳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筆者所選信息化教學設計對象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修訂本的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我的母親》。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內容
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其中蘊涵中華孝善文化的育人魅力。通過對比研究、資源整合,筆者開發了信息化教學設計作品《生命的教育》,旨在通過運用適合的信息化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向孝向善”的作品,深刻領悟作品人物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的理解和傳承,培育崇德向善、明禮踐孝的中職學生,提升語文課程的育人成效。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全面性,筆者立足中職語文新課標要求,以“略讀入境—精讀入心—美讀入情”為主線,著力提升學生道德感悟能力,將“百善孝為先”內容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作品讀真、讀深、讀寬,將分析、歸納、表達、感悟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目標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構建“形成言語經驗、發展思維能力、提升審美境界、弘揚向善文化”的“四位一體”教學理念,以“品味鑒賞語言,領悟人物品質,提升審美境界,培育孝道善情”為學習核心任務,培育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其崇孝向善優良品質的養成。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理結構、梳情節、析人物、明情懷”的路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領會作品思想內涵,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緊扣 “關鍵段、關鍵句、關鍵字”,掌握細節刻畫,感受母親的偉大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略讀入境、精讀入心、美讀入情、躬行踐履”的“五步走”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品味母愛,體會作品中蘊含的“崇孝明善”思想理念,不斷完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深層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真情實感的力量,學會珍視親情,學會感恩父母,弘揚孝道文化。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
本次信息化教學分為課前線上自學、課中教學設計、課后拓展延伸三大環節,逐步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
(一)課前啟思
教師課前根據學習目標設置前置學習內容,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調查問卷和學習任務表,了解學情,掌握學生前置學習情況,根據平臺的反饋信息,針對性地開展課中教學設計。例如在《我的母親》的課前線上自學活動中,教師布置兩項學習任務,一是線上發布《關于孝的調查問卷》,充分了解學情,為教師備課提供依據;二是線上發布預習資料,介紹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寫作背景,建立班級線上學習平臺支架,以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發揮手機“輔學助教”的功能,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中悟情
教師課中根據前置學習的實際情況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圍繞教學目標及專業特點設置“創設情境—略讀入境—精讀入心—美讀入情—躬行踐履”五個教學環節,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講解重點,破解難點,解決疑點,發掘熱點,延伸拓展點。
1.“創設情境”環節
本次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于其性格開朗、思維活躍、多才多藝、情感豐富這一學情,教師在學習的情境創設中,邀請三位學生表演經典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以班得瑞的《告別小蘇西》為背景音樂,增強學生故事表演的感染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愛的思考。隨后,教師運用彈幕軟件,了解學生對繪本故事的感悟,發掘熱點,為下一步課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
2.“略讀入境”環節
教師運用PPT展示三個問題:本文的文體是什么?采用了何種順序敘事寫人?從哪些關鍵字詞可以看出來?運用多媒體布置思考任務,學習清單一目了然,旨在引導學生快速略讀全文,共同理清文脈,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提高閱讀效率,瞄準本課的學習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同時在合作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3.“精讀入心”環節
筆者開發了微課“在細節描寫中凸顯情”,著重講解了“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引導學生進入精讀學習環節,品味語言,學習手法,感受形象。微課的運用,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方便學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隨后用多媒體展示“梳情節—讀語句—抓字眼—明手法”的人物品讀法,引導學生深層挖掘人物性格,領悟母愛的偉大,抓住重點。
4.“美讀入情”環節
在“美讀入情”環節,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朗讀者》視頻——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片段,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為學生參加朗讀PK賽奠定感情基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現力。學生觀看視頻之后,各自談感受,感悟作者情懷。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引導學生深度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重要,培養學生孝道意識、感恩意識,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的輔助作用,突破難點。
5.“躬行踐履”環節
播放教師制作的微視頻《習近平與母親的6個瞬間》,引發學生對母親的回憶,為創設活動即興演講《我與媽媽最難忘的一瞬間》奠定感情基礎。隨后創設言語情景活動,開展即興演講,運用學習通在線選出最佳演講者。信息化手段的靈活運用,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家庭生活,激發學生對母愛的感悟。教師播放視頻《隔空擁抱》,運用最美逆行者的母愛,再次觸動學生對母愛的深入思考,進一步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
(三)課后拓展
課后教師針對學生課前和課中的學習情況,在線上平臺布置課后學習任務:母親節快到了,請學生給媽媽準備一份禮物并且拍成圖片或者視頻上傳學習通平臺。為鞏固所學知識、延伸課外學習內容,筆者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可移動化的學習資源庫,不僅可滿足學生移動化、碎片化學習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教學成果的傳播。
四、信息化教學設計效果
(一)聚焦情感教育,促進學生人文品德修養提升
本專題教學蘊含一個異常動人心弦的教學宗旨——情感教育。在“學善篇”環節,學習作品,品味語言,發現美,體驗美;在“揚善篇”環節,比較閱讀,微化寫作,運用語言,表現美,創造美。通過環環相扣的學習環節,引導學生點燃思維之火花,觸動人性之心弦,崇尚真善美,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審美情趣,培育崇德向善的美好情操。
(二)聚焦專業素養,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升
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要求,從讀、品、悟、創四個步驟引導學生讀懂作品內容,品味語言藝術,領悟“母親”二字的精神內涵,創設言語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將孝悌、友善、感恩等思想,愛心、耐心和細心等職業精神傳遞給學生。
(三)聚焦信息素養,促進生動形象學習情境的創設
利用云教學平臺、微課、課件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共享性,將教學觸角延伸到課堂之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豐富學生對作品的感悟;根據互聯網的交互性特點,優化學生學習環境,豐富師生的互動方式。
五、小結
總而言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運用合適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創設職業生活、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學科認知等豐富的學習情境,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啟發、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啟良.寓德育滲透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 (35).
[2]王菲.中職語文教育功能再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