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教育戲劇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其通過各種戲劇習式來達成課堂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然而,戲劇習式設計很容易流于形式,從而達不到訓練思維能力的效果。本文基于核心素養下思維品質的四個層面: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新,分析和探討英語教育戲劇課堂中的戲劇習式設計,助力學生真正達成英語課堂中的思維品質的發展,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戲劇習式;核心素養;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酈超,杭州綠城育華小學。
在英語教育戲劇課堂中,教師運用一系列的戲劇策略或習慣形式,簡稱“習式”。習式是一系列簡單清晰的活動,運用場景、情節、角色扮演、情感體驗等戲劇元素,為學生在故事中“還原”他們將面臨的“真實”生活,讓學生“進入”不同的社會情境中“遇見”困難。學生理解且熟悉了這些習式后,就能透過習式所建構的戲劇世界去游戲、合作、行動以解決問題,從而獲得體驗和能力。透過各種各樣的習式,教育戲劇為學生提供另一雙眼睛去觀察生活、以另一種身份體驗世界;讓他們看見自己的生活、預見自己的未來。其中,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在此過程中得以不斷操練和運用,最終實現了學生語言綜合語用能力的提升。
一、緣起:英語教育戲劇習式設計之現狀
在看似熱鬧的教育戲劇課堂中,很多教師因過于注重習式的儀式感或觀賞性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以下筆者挑選了兩個最常見的場景。
【鏡頭一】矯枉過正:過分注重完美的口語表達
在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課堂,也就是將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中,英語教師常常過分注重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句式的正確性、語法的準確度等。事實上,對于EFL學生,因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自發用英語表達觀點時,句式和語法出現錯誤是正?,F象。如,在表達時因教師修正而受阻,會嚴重影響到思維進程,思維能力不能得以鍛煉,從而影響思維品質的培養。
【鏡頭二】劍走偏鋒:過分注重專業的聲臺行表
中小學的戲劇課常常面臨舞臺表演的任務,因此,很多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專注于戲劇習式的教育目的,而把更多關注放在學生背臺詞、表演動作、舞臺造型上。對于普通中小學的學生來說,相比于學習表演,在英語教育戲劇課中鍛煉英語綜合運動能力、獲得價值觀和藝術的熏陶才更為重要。用“戲劇教育”的方式去做“教育戲劇”,顧此失彼,既沒有讓兩種戲劇課堂得到健康發展,也沒有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
二、深思:習式設計基于思維品質培養之意義
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架構模型。這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正式由素質教育邁入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紀元。根據修訂后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定義,英語核心素養是指“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實現理解、表達和交流”的基本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
其中,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能在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保障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以提高。由此可見,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英語教育戲劇習式設計,符合國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總綱領,也符合兒童的心智發展和認知成長的需要。
三、篤行:習式設計基于思維品質培養之實踐
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由低到高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新。教師的戲劇習式設計應有意識地指向達到某一種思維目標。根據新課標,思維品質可以劃分為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新四個層面。筆者將基于這四個層面討論如何設計英語教育戲劇課堂中的戲劇習式。
1.觀察與比較。觀察與比較的思維能力表示學生能在聽、讀、看等學習任務中有目的、有計劃并持久地獲取信息,并且能識別兩種事物之間的異同和主次關系。教師在設計戲劇習式時,要給學生必要的實踐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和比較。
【案例一】《豬小鎮》中“墻上角色”的運用
習式名稱:“墻上角色”
習式介紹:教師選定故事中某個經歷復雜、變化較大或具有爭議性的角色,在戲劇課首尾分別使用兩張畫有此角色的海報供學生觀察和比較。
習式操作: 故事《豬小鎮》,教師用主人公“狼”這個角色作為墻上角色。在故事開頭,把畫有狼剪影的海報貼在黑板上,以供學生觀察。學生可通過故事中狼的動作、表情、穿著或語言等,得到各種關于狼的信息,如性格、年齡、背景、情緒等等,可用語言描述后把信息書寫或繪畫在角色圖畫上,有一位學生從狼的饑餓狀態解讀到它看到豬小鎮時的興奮,于是在剪影上畫上了流著口水的大嘴巴。到故事結尾,教師拿出另一張同樣畫著狼剪影的海報呈現在黑板上,學生通過故事中發生的情節以及人物新的線索,再次進行探討并繼續創作,如,一名學生從故事中解讀到狼屈服于小豬們的智慧而感到害怕,于是給狼寫上了一句獨白:“Oink! Oink! I am a pig! ”教師把兩張圖畫貼在墻上,供學生比較,思考狼在故事中的心路歷程,并引導學生總結出狼到豬小鎮一行的經驗教訓。
習式分析:“墻上角色”提供了一個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的對象和各抒己見的平臺,又通過對同一角色的前后兩次觀察進行比較。鼓勵學生關注細節,推敲邏輯,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加以加工和分析,生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解。
2.分析與推斷。分析與推斷的思維能力表示學生能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客觀梳理出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差異,并探索產生聯系或差異的各項原因,了解到事物本質和內在的因果關系。
【案例二】“美女與野獸”中“道具袋”的運用
習式名稱:“道具袋”
習式介紹:教師在故事開始前向學生展示道具袋里的物品,這些物品與接下來開展的故事有關,讓學生觀察并加以分析和推斷的情境和情節。
習式操作: 教師在音樂中拿出一個袋子,并慢慢打開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物品,其中有一朵玫瑰花、一張美女的圖片、一枚戒指、一個卷軸和一個筆記本。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品和故事有何種關系。有一名學生發言:“This beauty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習式分析:“道具袋”引導學生分析故事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差異,又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推理和判斷與故事整體的關聯。學生在交流和預測故事的情節中做了口語交際,鍛煉了學生分析與推斷的思維能力。
3.歸納與建構。歸納與建構的思維能力表示學生能從各種信息中歸納共同要素,建構新的概念,并用于處理新的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案例三】“糖果屋”中“回音巷”的運用
習式名稱:“回音巷”
習式介紹:故事中主人公遇到兩難境地的情節,學生可對此做思辨活動,提出自己是支持或不支持并說明理由。持正反觀點的學生分站兩邊形成一個“巷子”,扮演主人公的學生穿過這個巷子,“人墻”開始說出主人公心中掙扎的各種理由,形成“回音巷”。
習式操作: “糖果屋”中Hansel和Gretel被父母拋棄在黑暗森林,迷路之時偶遇一個糖果做成的屋子,面對屋子主人發出的邀請,是選擇進屋還是繼續找路?教師就此組織回音巷習式讓學生做思考。有學生說:“I'm so tired and hungry, so I will go inside.”也有學生說:“It's too dangerous!”
習式分析:“回音巷”把兩難選擇的思維過程變成圖像化、具體的思考形式,引導學生從利弊因素中歸納出關系事物本質的最重要要素,并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并逐漸建構起自己的世界觀。
4.批判與創新。批判與創新的思維能力表示學生能根據各方面的觀點,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并提出批判性的問題和創新性的做法。
【案例四】“吃噩夢的小精靈”中“座談會”的運用
習式名稱:“座談會”
習式介紹:當故事情節中確遇到大的困難時,教師入戲扮演“首領”,學生入戲扮演“群眾”,一同通過會議的形式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故事情境中的客觀條件、人物的心理狀態來提出解決方案并討論。
習式操作: “吃噩夢的小精靈”中的公主遇到睡不著的問題,憂愁的國王召開全國大會來解決困難。教師戴上王冠入戲成國王,引導學生入戲成睡夢國的人民。學生根據睡夢國的現實條件以及自身的經驗提出想法。有學生說:“Maybe we can call a doctor to help!”
習式分析:“座談會”是很好的思維啟發性的語言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情境中的客觀條件去辯證地看待問題,大膽提出質疑或是創新的做法,是真實且富含內容的思考,有利于學生形成更深層次的體驗。
四、展望:習式設計基于思維品質培養之思索
筆者作為英語教育戲劇的實踐者,在探索思維品質與習式設計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和思考習式設計,收獲滿滿。然而,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如何為思維品質的提升做量化評價,如何建構一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是目前的一大難題,將被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供人們繼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谷鳴.英語學科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J].英語學習,2017(2):9-13.
[3]張雪霞.核心素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0(18):103-104.
[4]鄧星,劉潔文.基于戲劇教育習式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J].英語教師,2019(20):62-65.
[5]海飛液.小學英語教育戲劇范式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6]付鈺.中小學教師教育戲劇運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