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冬健

摘要:反思性教學方法的提出,源于學習共同體理論,其倡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著共同意愿,并以這種共同意愿為紐帶,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并強調教師在反思教學中的教學手段與教學環節優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保駕護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學習共同體視角,對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方法實施的必要性與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共同體;反思性教學
學習共同體是指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構建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學習共同體視角下,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關系,教師也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并且能夠在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回顧、分析與診斷,優化反思能力,并通過反思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完善,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落實反思性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對反思性教學的認知程度,更好地發揮反思性教學的效果,提升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成為眾多教師關注的話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1? ?反思性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1.1有助于促進教師理論知識的統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困惑,其在課堂教學前會對教學結果抱有一定期待,但是實際收獲的教學效果往往與期待值存在差距,若教師對教學困惑或期待值與實際教學結果差距問題的產生缺乏思考,則難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進步。而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反思性教學,倡導教師應養成反思習慣,能夠在反思中積累大量知識,并創造出新的教學理論,以幫助教師豐富理論知識,帶領教師擺脫固有的教學行為習慣,學會在反思中審視自我,對比并逐步統一“所采取的教學理論”與“所倡導的教學理論”。
1.2有助于重組數學教學方式與方法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習慣于從自身主觀視角出發,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型教學”。它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教學方式與方法相對固定,這些教師不愿意去嘗試與創新。而學習共同體下的反思性教學需要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轉變為“合理型教學”,具備重組教學方式的能力,能夠理性、自覺地反思教學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可見,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可以幫助數學教師走出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樹立審慎的態度,在不斷的自我反思與自我修正中,成為“學習型”教師。
1.3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
在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僅要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同時教師也要與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伙伴,建立學習共同體,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參與者。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發展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善于反思的教師一定是善于學習的,反思不是一味地尋找自己身上的缺陷,有時也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通過反思有助于教師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發展教師的創新意識,并由此促進學生創新思想與求異思維的發展。
2? ?數學反思性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
2.1反思教師的教育理念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數學教學的很多方面都是年輕教師學習的典范,但同時筆者也發現一個問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往往過于依賴過去的教學經驗與習慣,并將其視為系統的知識理論,極少主動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年輕的數學教師則更多地側重于新教育理念的學習與創新,不會主動汲取傳統教育理念中的精髓,甚至認為傳統教育理念都是落后的,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為支撐。實際上,無論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對于新理念的不吸收、對舊理念的排斥,都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高中數學教師應以反思教育理念為第一要務,學會融合新舊教育理念中的精華,以建立符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實現數學教學經驗與教學理念的再創新、再構建,從而實現教學理念的更新。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已知”、真正意義上的掌握“知識”呢?那便是“思考”。在反思教育理念時,則需要高中數學教師思考“灌輸式”教學的優勢與不足在哪里,如何吸取“灌輸式”教學中的優勢,并將其優勢與新的教育理念相結合,構建以“學”為中心、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正確定位教師與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雙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端正教師對新舊教育理念的理解與認知,這樣才能為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優化提供思想上的理念支撐。
2.2反思教學方案的設計
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提供指導,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需要教師考慮學科課程標準、具體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做到有序安排各個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在教學方案設計中,教師應主要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個問題,并能夠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引領學生掌握某些知識或某項技能。以“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課前導入設計為例,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圖片,如下圖所示,讓學生根據對圖片的觀察,對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概念有一個初步了解,教師也由此引出主題。
教師:觀察這個圖形,假設錐形容器中共需要加入100層的玻璃球,第一層是1個,之后每向上一層加入的玻璃球個數比下一層個數多1,直至加到第100層,那么同學們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個玻璃球嗎?
學生:5050個玻璃球。
教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學生:(1+100)+(2+99)……+(50+51)=50×101=5050
教師:很好,從中你總結出了什么?
學生:首尾相加,就可以求出從1加到n的和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導入設計反思,可以發現教師在導入環節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了直觀圖片,希望可以引領學生在直觀的觀察中發現規律,計算出結果,并帶領學生發現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
2.3反思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有很多種,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致力于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哪種教學方法對于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有著直接關系。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直觀演示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等,如何在不同的教學需求下合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是值得高中數學教師反思的問題。
2.4反思教學評價的效果
教學評價一直被廣大教師所忽視。很多教師認為教學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成果好壞的一種評判,忽視了有效評價對于學生學習所起到的作用,那么就需要教師反思教學評價,思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所實施的教學評價是否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認識到教學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通過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除此之外,高中數學教師還應反思其評價主體是否多元化,在學習共同體視角下,需要教師注重發揮學生在評價環節中的作用,建立多元主體評價機制,采取生生互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3? ?結語
反思性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教師主動反思教學行為,端正學習態度,實現在教學反思中的專業化成長。那么,高中數學教師應深度認識學習共同體理論,應養成反思性教學的習慣,以促進高中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燕.學習共同體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高考,2020(06):70.
[2]次珍.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高中數學課堂翻轉[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5):13.
[3]孟小翠.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反思性教學方法[J].新課程(下),2018(08):75.
[4]杜國華.高中數學教學方法反思性研究——個案教學法[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09):9.
[5]趙永強.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J].高考,20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