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禮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經驗總結法探討如何通過巧妙使用信息技術推動歷史教學改革和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研究結果表明,當下初中歷史教學存在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單調等問題,而信息技術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內容呈現方式更多元、方便教學資源的開發等諸多優勢。基于此,文章結合研究結果以及歷史教學規律從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導入新課、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加強教學互動性、拓展延伸教學內容、輔助學生課后復習幾方面簡要闡述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教學;初中
前言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發展新形勢,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科技不斷進步以及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各個學科都在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這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并致力研究的一項課題。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信息素養水平偏低、研究不夠深入等,部分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缺乏認知與經驗,未能實現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如何巧妙使用信息技術推動歷史教學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與看法。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歷史在初中教學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雖然近些年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取得一定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就當下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1.教學手段單一。很多教師雖然思想觀念有所更新,但是在“穩中求勝”心理的作用下,課上依然沿用“講解-接受”式教學手段,單方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雖然在大力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今天,幾乎所有教師在課上都運用了信息技術,但是并未充分發揮其優勢,“教師講,學生聽”的本質依然未變,只是電子白板代替了傳統黑板,鍵盤操作代替了傳統的粉筆書寫,而其他并未發生變化,教學效果并未從本質上提升。2.教學內容單調。“照本宣科”的現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數見不鮮,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照著課本念,將書本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很少進行拓展延伸。實際上,歷史有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每一個歷史人物、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很多相關聯的因素。現如今,因為課時、經驗等因素的限制,教師不注重拓展和延伸,導致學生歷史素養偏低。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信息技術具有虛擬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數字化等特征,這也是它的應用優勢。簡單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實現互動自由。在過去,師生、生生互動基本限制在課堂上,而課后因為空間阻隔而無法互動,但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再受到時空阻隔,教師和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聯系與溝通。2.內容呈現方式更多元。歷史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有時間、空間維度,系統性較強,涉及到大量時代意義、歷史背景等知識,單純的文字呈現方式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而信息技術的介入能夠將歷史知識以各種形式的文本如視頻、圖片等呈現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置身其境,不僅更容易理解,而且會形成深刻的記憶。3.方便教學資源的開發。互聯網平臺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因為在不斷更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取之不盡。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歷史教學需求開發豐富的資源,讓歷史教學在諸多資源的支撐下更加立體、直觀,幫助學生真正打開通往歷史的“大門”。
三、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歷史教學的措施
(一)輔助學生課前預習,提升聽課積極性與針對性
歷史知識系統性較強,內容很廣泛,教師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將歷史知識教給學生,還要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化時代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翻轉課堂,輔助學生課前預習,比如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然后課上再讓他們相互分享,這樣既能活躍氣氛,又能豐富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建構,有助于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3]。
例如,在上《太平天國運動》一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釘釘、騰訊會議、QQ群等平臺分享這節課的導學案、微視頻等,簡單講解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包括發展經過、興起原因、總體評價等。與此同時,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他們收集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資料,站在時間、空間的維度綜合分析這一歷史事件,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享彼此收集的資料,教師再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解疑答惑。這樣的翻轉課堂既突出學生主體性,又實現了課堂教學高效化。
四、結論
綜上所述,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結合可以給學生極致的視聽享受,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對于改善教學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今天,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秉持著全程貫穿的教學原則,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每一個教學流程,使歷史教學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黃曉軍.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的意義及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21(45):136-137.
[2]當增扎西.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224.
[3]張雪.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