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鵬 馬萬清
摘 要:欠發達地區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手段,為了更好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實現人才培養,需要對人才模式進行研究,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共同探究,借鑒國外和中東部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來改進本地區的人才培養方式。以甘肅臨夏地區為例,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探索一條適合本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欠發達地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校企合作停留在淺層和表面,沒有深入;二是制度沒有完善,校企合作無法全面展開,而且人才深造的路沒有完全貫通。只有通過自身探究,深入企業,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從多方面,全方位的進行校企共同育人,再通過政策性的幫助,才能改善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現狀。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1 研究背景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成為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其中,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本質體現,在學校的教學環節、企業的生產環節、校企的員工與學生的素質訓練及技能培訓方面具有融合和集成的優勢,在一些發達國家,發達地區,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重要方式。而在欠發達地區,由于受到經濟和人文環境的影響,產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效果存在著參差不齊,機制不完整的窘境。產教融合一方面提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與廣度,使得學校培養的人才高度符合企業需求;另一方面,學校通過與企業的深度交流使得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時還可以將教學成果進行有效的轉化。通過產教融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但欠發達地區在產教融合方面,院校和企業不能很好的實現深度融合。另外隨著1+X證書制度的推行,在人才培養方面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市場需要,增加學生的技能證書,讓校企更好的在人才培養上實現高度融合,為此對欠發達地區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模式進行探索。
2 欠發達地區人才培養模式的形式與差距
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幾種:一是技術合作,開展技術交流,聯合成立研發中心,大師工作室等;二是進行科技攻關和產品改進;三是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通過學生和學徒,企業和學校雙元培養;四是通過職教集團的模式,進行優質資源的集中,提供行業的優勢資源;五是共建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學生直接到企業學習設備操作;六是共建二級學院和訂單班,企業投入人員充當學校師資等。以上幾中模式是比較成熟的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其中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四條,而且在國內領先的職業院校中有良好的效果。
那么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常見的就是頂崗實習階段將學生安排到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平時與企業的接觸并不是很多,在日常教育過程中閉門造車,這就造成企業與學校的產教融合只是停留在協議階段。
因此人才培養的模式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有名的德國“雙元制”是一種成熟的職業培訓模式,其中學校作為一元,另一元由企業或者公共職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充當,在校外讓學生進行技能學習和培訓。在這個模式里面學生和學徒是同一個人,也就是現代學徒制的模式。最終目的是為企業儲備人才,與國內有較大區別,與國內欠發達地區區別更大。在我國“雙元制”培養模式處于探索階段,近幾年來在上海、武漢、北京、江蘇、山東等地形成了與外資和外國團體、學校的合作辦學的狀態,來推行雙元制。而欠發達地區在這方面還未大面積形成或者空白。那么在欠發達地區就要進行模式的探索及改革,要逐漸形成全面形成校企合作,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打通管理體制的障礙,解決人才升學深造的難題。將目前中國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尚未完整的職教體系在欠發達地區進行推廣,改變人們的觀念,使得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所改觀。
3 產教融合下人才培養的障礙
3.1 制度障礙
在我國,政府作為辦學主體,起到關鍵性作用。目前企業遇到的問題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法律不完善,我國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并未配套有減稅等法規、政策,無法讓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上產生積極性。所以政府需要踹一些政策對校企合作的企業提供政策和法律幫助,對于學校和企業的監管也要積極推進。
3.2 辦學體系
目前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仍需改進。在欠發達地區學校和企業在進行人才的需求和培養過程中缺乏有效溝通,很多東西停留在桌面,無法落地。
3.3 辦學主體和經費
政府作為辦學的主體,在經費方面的提升,將學校極大改善辦學條件。為了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近年來政府也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力度,主要是集中在學生資助和硬件條件改善上。但是資金的使用在欠發達地區不是特別科學。
3.4 觀念障礙
欠發達地區的官本思想嚴重,對于職業教育有較大的認知錯誤,而且孩子從職業院校畢業后去參加失業單位等考試的情況較多,這無疑對職業教育的宣傳與銜接有著一定的影響,對于校企合作的效果,以及企業人才的儲備是有很大影響的。
3.5 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后
一是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和社會需求不符合。培養目標的制定中完全忽視了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缺少溝通,使得學生畢業后技能水平無法進行現場生產。導致學校做了大量無用功,企業增加了用人成本,還要對畢業生進行大量培訓和安全教育,技能訓練才能進行生產。
二是學習內容和課程設置。學習內容和課程體系與企業脫節,學生畢業后無法快速進入崗位。這也是與企業互動不足,沒有進行技術合作,技術交流,沒有進行校企共建,共同育人。
4 解決思路和方法
4.1 制度改革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為企業創造比較良好的環境,鼓勵企業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同時弱化政府作用,使得企業和學校的主體體現出來,有效的加強了企業與學校的聯系與合作,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技能的培養。這種按照企業崗位需求而設計的“定單式”的培養模式,不但解決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問題,而且還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還降低了學校的辦學成本,使學校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道路。
4.2 觀念更新
正確的樹立學生和家長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引導學生從事本專業有關的內容,必須要使得學生的待遇提升,以及學校的培養方向必須精準對接市場,通過一段時間來慢慢轉變觀念。
4.3 資金投入
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樣重要,由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很長時間發展緩慢,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環境和辦學理念,將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
5 未來展望
欠發達地區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是暫時的,只有依據學校、企業、學生的具體情況,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才能推動地方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轉變。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等“訂單班”培養模式,使學生們不但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同時 具備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縮短從校園課 堂到企業崗位的培訓時間,提升學生們整體的就業競爭力。在1+X證書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技能和教師隊伍的提升,與企業和市場接軌。我國對技術型人才的缺口為1900萬,這巨大的落差對比證明了,目前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是龐大的。尤其對于欠發達地區,技能型人才更加缺乏,對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將企業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主體發揮出來,未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德國等職業教育先進的發達國家縮短差距,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對于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因地制宜,這樣才能解決和縮小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供需不足和偏差。
基金項目:2020年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項目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汽修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A-310)。
參考文獻:
[1]耿冬曉,何璐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上海商業,2021(07):138-139.
[2]孫偉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4):224-225.
[3]鄭清松.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0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