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摘 ?要:課程思政從本質上來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從融合的路徑上來講,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專業知識相融合,達到實現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標。在醫學類的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更是關系到學生專業素質和對醫學專業認知狀態的關鍵教育環節。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應用綜合性的資源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適宜性。研究發現,在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的建設中,需要把握好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從基礎教學階段的優化和完善、常規課程教學的思政建設以及先進教學技術與平臺融入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三方面入手,開展教學實踐的組織實施,最終達到依托人體解剖學課程,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引領的目標。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線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3-0120-04
課程思政建設強調將多種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依托專業課程教學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的目標。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價值和學習目標有更加充分的認知,也有利于學生通過思想上的轉變和優化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態度實現個人成長,最終實現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宏觀目標。
一、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應用的意義
(一)符合兩者的基本特征要求
課程思政對綜合性教學資源和工具的應用有非常具體的強調要求,強調在課程教學組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以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為基本目標,充分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資源和素材達到課程教學的宏觀目標。這不僅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性和內涵深刻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環境下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達到思想教育目標的基本要求。而高校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中,應關注多方面教學資源教學素材以及教學形式的全方位混合,強調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專業課程教學要求,酌情實現多方面素材和資源的自由組合,運用混合型的教學模式,為最終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助力[1]。
(二)符合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基本教學要求
人體解剖課程作為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專業課程,在教學引導過程中,必然需要教師引入一部分以人文關懷或人道主義精神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內容。在醫學課程的內容體系中,人體解剖學屬于對綜合性和專業性要求都非常高的一門課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開展的各個環節都依托專業理論的系統支持,重視學生實踐課程的教學開展。在教學組織方式上,由于解剖學課程的特殊性,具體的教學資源和工具的應用也需要結合高校方面的客觀條件進行合理的調整和搭配,這也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運行狀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2]。課程思政方面,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對醫學生的思想認知以及對生命的敬畏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的課程,教師更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思想上的引導和教育,為學生正確認知這門課程的學習價值提供幫助。只有教師從思想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最終的課程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根本性提升。
(三)符合立德樹人的宏觀教學要求
立德樹人的宏觀背景下,對學生的綜合實踐學習能力以及思想認知狀態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而言,在立德樹人的宏觀背景下,要求教師同步重視專業課程教學以及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與引導,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常規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意義。學生只有首先從思想上對專業課程教學的價值和學習思路有了充分的認知和規劃,才能確保立德樹人背景下的融合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基于人體解剖課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師結合課程內容的意義和價值向學生進行宣講,確保學生在正式參與相關課程教學之前,就對人體解剖學課程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認知。學生主觀上擺正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這也是最終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二、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課程思政與解剖學課程的融合
雖然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要實現一定程度的轉變,但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基于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教師若在個人的思想認知和教學思路方面存在問題,那么在具體的課程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實踐維度的問題。在常規的情況下,大部分教師對解剖學課程的認知都是從醫學專業的角度出發。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該課程的目標也多集中在學生解剖學理論的課程學習效果以及實踐能力兩方面。這不僅是由于解剖學課程有非常高的客觀難度以及大量的學習任務,更是由于解剖學課程的實踐教育工作開展在具體落實上也會存在一些客觀困難。在完成基本課程教學任務都存在一定困難的情況下,如果教師對思想層面的教育和引導在重視程度上就顯示出一定的不足,即課程思政在具體落實中與這門課程結合的緊密度也會同樣顯示出一定不足,這不利于學生對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習價值和學習目標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最終必然會影響整體的課程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當首先從自身出發,認識到人體解剖學在生命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意識到從思想上實現學生狀態的轉變對于這門課程最終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從而轉變對教學工作開展的態度,積極將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和內容與常規的人體解剖學課程內容進行融合[3]。
(二)教師應當注重總結和分析,找準融合教學的切入點
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是現階段教育工作開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兩者的融合教學在具體實踐的維度也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找到了科學的切入點,運用合理的方式實現兩者的融合教學,才能最終為取得更好的教育引導效果提供保障。對教師來說,前期做好教學工作開展的整體規劃與分析,也能夠確保最終的實踐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狀態。對教學組織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可在前期規劃階段及時發現,避免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推進造成不利影響。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專業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這門課程的融合在客觀上存在一定難度,為了切實發揮思想方面的引導與教育對于這門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更需要教師在常規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注重對人體解剖學課程基本結構的分析以及對不同課程內容之間邏輯關系的明確。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找到能夠與課程良好融合的思政內容,從而確保課程思政在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實踐中獲得預期的良好效果。為了更進一步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依托學生的主觀意愿和思路對兩者融合的教育教學提供指導,以便在融合教學的過程中選取適當的方式方法和融合形式,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保障[4]。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應當應用多元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技術
運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組織方式、具備技術支持,是混合教學模式最終取得良好實踐效果的前提條件。基于混合教學模式所應用的資源條件和技術的多元性,需要教師結合實際的課程教學需求,做好多方面資源和條件的融合應用,確保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具體落實的環節,發揮出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的作用。在對教學資源和技術進行應用時,教師也應當注重從多種不同類型的技術和資源中選取更加具有適宜性和有效性的資源條件,只有選擇了科學的技術和思路方法,并將其融入具體的課程教學實踐教學中,課程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具體來說,為了給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更好的資源與技術保障,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背景下,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主觀需求以及解剖課程的具體教學任務,通過積極融入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中的資源與素材,達到提升課程教學整體質量水平的效果。這也是體現出課程教學創新性的主要方式。教師應當從自身出發,積極學習先進教學工具和技術的應用方法,以便在與思想政治方面課程進行融合時取得更好的實際教學效果。
三、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優化基礎課程教學階段的質量
常規課程教學階段的教育引導對學生扎實理論知識、鞏固課程學習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解剖課程本身就存在難度較大、學習理解復雜性較高的特征。因此,更需要教師首先從基礎的專業課程出發,對這門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明確傳統課程教學內容背景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通過優化基礎層面課程教學的質量,為兩方面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打下基礎。基礎課程教學階段在人體解剖學的課程內容體系中,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在首次開展理論課教學時應當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基于人體解剖學的特殊性以及其與人類生命科學的緊密關系,首次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到后續課程長期教學時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態度。因此,教師應當從基礎的啟蒙課程出發,完成對課程教學質量和內容的完善與優化,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有正確且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后續的課程教學打下基礎。教師在講解我國解剖詞匯的出處時,可結合相關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與之匹配的人體解剖繪圖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清楚地感受到解剖學并不是一門新興學科,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當學生認識到解剖學的悠久歷史和發展狀態,教師可從我國醫療技術和條件發展以及醫學專業人才的思想先進性角度向學生進行講解和滲透,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5]。在理論知識的體系中,除了我國的解剖學歷史講解外,在配合進行國外相關解剖學發展史的講解時,教師應當從國外研究學者的創新精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出發,向學生進行引導和講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解剖學的發展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從而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崇敬感,這也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課程學習中,以端正且積極的態度投入具體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在首次實踐課程的教學中,由于學生需要近距離接觸人體標本,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恐懼心理或緊張心理,還有部分學生可能由于自身對解剖學的價值和意義缺乏了解,在課程教學中缺乏重視。基于此,教師更應當在首次實踐課程的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輔助學生認識到遺體捐獻者及其家屬內心的偉大奉獻精神和大愛,隨后再進入實驗室開展正式的實踐教學。有了人文性更強的思想引領過程,學生對實踐課程的意義就會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對生命的感受也會因此更加深刻,最終激發出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狀態。
(二)提升常規課程教學過程的質量水平
在常規的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結合相應的切入點,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人體解剖學的內容雖然與生命科學和人體本身息息相關,但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部分知識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這時更需要通過思想引領,從思政教育的維度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使其在學習解剖知識的同時能夠聯系到更廣泛的在實踐應用中與之緊密相關的領域,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必要時,教師還可引入一些器官捐獻或角膜捐獻的實際案例,通過對案例的整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解剖學與人類生命狀態延續的緊密關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豐富整體的課程教學過程,教師還可以引入視頻資源或動畫資源,對解剖學中部分課程內容的操作流程進行展示,同步借助視頻完成課程教學過程的講解。當學生借助具體案例對解剖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后,其對生命的感恩情懷以及作為醫護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能夠被有效激發,這就達到了基于常規的課程教學提升學生思想認知水平狀態的目標。對學生來說,以思想引領實踐、從實踐回歸到思想認知,是學生接受思政教育時需要達到的根本性目標[6]。
(三)利用先進的技術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
先進技術與方法的融入應用,本身就能夠從側面體現出教師在教學思路組織實施中的創新性。尤其是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與專業課程的教學融合而言,在新的教學要求下,相應的教學引導技術和方法也必然需要改善和優化。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先進技術的融入也能夠促使傳統的教學組織模式得到轉變。對學生來說,這是激發其主觀上學習相關課程的興趣,使其更加投入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科學途徑。本研究所探討的先進技術方法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背景下,是指教學過程的開展需要將常規的課程教學模式與線上教學模式這一更具先進性的教學模式實現融合。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為取得更好的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幫助。具體來說,教師可積極應用線上教學模式相關的教學工具和系統,以慕課系統為代表,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利用spoc課程系統開展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利用系統和平臺中的視頻資源以及與常規課程教學銜接的實踐作業模塊,實現在線上系統內對學生開展教學的目標。教師在應用這些教學工具和系統開展課程教學時,應當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向學生強調人體解剖學的課程與其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可從按時吃早餐這一簡單的行為習慣入手,通過醫學專業的系統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按時吃早餐對人體保持健康狀態的重要影響,并且從人體循環系統以及器官運行狀態的角度向學生講解不按時吃早餐對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教師可用線上教學模式中的視頻資源和相關平臺,對不按時吃早餐后人體循環系統發生的變化進行演示,用更加生動且全面的方式完成相關課程教學的實踐部分。當學生從思想上對相關課程的實踐學習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其參與相關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得到更加充分的激發。除了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開展課程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從實際出發,重視線上與線下教學模式的銜接和融合應用,一方面,基于線下教學模式完成理論知識部分的輔助教學,另一方面,依托線上系統對部分課堂教學環境內部的實踐課程進行教育和引導,全方位發揮出先進教學系統和技術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丹丹,李麗,房俊楠,等. 高職高專人體解剖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實踐[J]. 解剖學雜志,2020,43(06):77-79.
[2] 陳學秋,趙微,唐柱生,等. 基于雨課堂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探索[J]. 解剖學雜志,2019(01):98-100.
[3] 王大亮. 立德樹人德醫雙馨——課程思政在醫學類通識課的應用探索[J]. 中國大學教學,2020(Z1):68-73.
[4] 朱光婷. 基于慕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究[J]. 教育評論,2019(07):133-138.
[5] 聶政,蘇炳銀. 解剖學教學環境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設[J]. 解剖學雜志,2019,42(01):110-111.
[6] 劉建,丁九陽,孔毅,等. 基于移動環境下交互式教與學新模式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 解剖學雜志,2020(02):153-155.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