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臻


摘要:借鑒分享型經濟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將學校、財稅教育信息服務公司和代理記賬公司三方資源整合,形成三方利益差異化的分享格局,依托工學一體財稅云平臺,連接學校和代理記賬公司,創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生產性實習與企業財稅工作無縫銜接,無疑是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一種有益嘗試。本文從實訓規劃、實施方案、學徒管理、雙元育人機制等方面介紹了校現代學徒制的運行模式及后續設想。
關鍵詞:校企合作;代理記賬;現代學徒制;雙元育人;工學結合
一、實施背景
(一)政策依據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中明確指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
(二)代理市場需求量大
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后,我國小微企業數量逐年遞增。但小微企業一般本身不具有單獨記賬的能力,同時國家施行“營改增”政策后,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需要尋求專業的代理記賬機構幫助,為代理記賬服務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此背景下武漢市財政學校依托云技術財稅一體化平臺,共建了會計高水平實訓基地,采用引企駐校,引企入教的產教融合方式,創建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生產性實習與企業財稅工作的無縫銜接。
代理記賬公司收獲規范代理服務過程、免費的場地和設備使用權、人力資源的儲備;財稅教育信息服務公司收獲記賬平臺收益和大數據應用服務收益;學校收獲學生生產性實習能力提升和雙師型教師成長。
二、目標與思路
會計人才夢工場是由武漢市財政學校和湖北神州順利辦有限公司、暢捷通共同建立的基于現代會計學徒制模式下的代理記賬實習及運營基地。
通過企業入駐,互聯網云平臺技術和校企互融財務管理平臺,基于業務真賬、企業導師、工作實景搭建財會核算流程實景化工作環境的職業實習孵化基地。學生融入企業文化及職業管理和真實工作環境,雙師輔導融會貫通專業技能,體系化解決學生從課堂到上崗最后一公里的全員規模化實習實踐難題。
三、主要做法
(一)知行合一、理實輪動,校企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規劃
校企雙方針對會計專業3+2方向的學生,通過多輪協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建立分段實習方式,各年級規劃螺旋遞進。
針對一年級的學生,達成企業認知目標。采用企業師傅進行專題報告、帶學生參觀企業的形式。企業師傅對新生初步介紹企業運營、企業文化情況,讓同學們對企業有一個感性認知。
針對二年級的學生,達成企業探索目標。采用企業師傅進課堂的形式,共分為職業規劃、職業素養、企業文化、工商、稅務、賬務、稅務稽查七大模塊。結合學校已開設的企業財務會計、納稅申報等專業核心課程,拓展同學們的職業素養,鼓勵同學們做好職業規劃。
針對三年級的學生,達成企業實踐目標。學生全程進入實訓基地,主要采取師傅帶徒弟形式進行企業實踐,共分為入職、工商、稅務、賬務、行政人事五大模塊。結合同學們已經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工學結合、在崗培養,校企面對面共同研討實施方案
1.搭建真賬服務平臺,創新生產性教學資源。建立人才測評標準,承接企業真賬業務。
在企業實踐環節中,學生會經歷三個實習階段。
第一階段為模擬實習,學校教師通過引導同學進行“財會商圈”“愛實習”、納稅申報實訓,分別鞏固強化學生的財務核算、企業內部風險控制、納稅申報實訓能力,為后續實習環節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為跟崗實習,引入校企合作暢捷通代理記賬云平臺,將代理記賬公司的代理業務,在保護企業財稅信息的前提條件下,通過脫敏處理,引入到會計夢工場,形成記賬報稅的真實生產性教學資源。同學們在企業師傅的指導下完成仿真賬的單據整理與掃描、仿真賬實習、歸檔等工作任務。如下圖1。
第三階段為頂崗實習,企業師傅根據第二階段測評結果,給全面達標的學徒分配企業當期真實的代賬工作,進行在崗培養。同學們完成代賬公司真實的業務咨詢、外勤服務、代理記賬、代理報稅等工作任務。通過暢捷通云技術財稅一體化代理記賬平臺完成代賬企業當期真實的賬務處理和納稅申報工作,讓學生能夠真賬真做。如圖2所示。
(三)建立運維管理體系,實施企業化運行。
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神州順利辦的工作人員作為企業師傅,按公司的運行管理制度,管理和指導學徒實習。
結合企業管理要求,采取文化領讀、百秒分享方式定期召開晨會、夕會、財稅專題分享、周總結讓學徒感受真實的企業文化氛圍,樹立正確的職場價值觀。采取分組競爭的模式,結合企業積分PK制度,評選出優秀學徒,與企業師傅簽訂拜師帖,接受企業師傅結對輔導。結合最新財稅政策變化,根據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的學徒職業成長體系,制定現代學徒制會計學徒實習成長記錄冊,規范評價學徒實習過程。
四、成果與成效
(一)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通過企業團隊協作模式進行管理,實現企業團隊意識孵化。通過黃金工作期制度,要求遇到問題先自己思考解決,實現獨立工作思維孵化。通過實習期間采用企業管理制度,實現職業素養養成孵化。
(二)推廣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雙元育人模式
學校安排實訓教師全程參與學生實習,對學徒實施企業師傅和學校實訓教師雙重管理,師傅的實戰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相互補充促進,更好的指導和幫助學徒實習。教師能接觸企業真實經濟業務、最新財稅政策、業務流程,全面提升專業教師實戰能力。
武漢市財政學校擁有一支集注冊會計師、會計師、稅務師為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專業技術服務交換企業人才培養資源,產教融合,雙元育人,打造辦學特色。
(三)示范作用顯著,得到廣泛認可
近年來有威海市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室、魯中職業學院、常德財經中等專業學校、日本工商學院國際商務設計學校等30余所院校來校參觀探討,對中職會計實習模式改革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2019-2021年,每年通過參與校企委組織的“匠心育匠人,青藍共成長”直播活動,均得到了同仁的肯定,也引發了對中職會計實習模式的深入探索和改革。
五、體會與思考
(一)建立會計人才信息庫,搭建供需服務通道
嘗試對實習評價建立“積分銀行”制度,頂崗實習考核通過的優秀學徒,可延長頂崗實習期,進入企業會計人才信息庫,作為企業儲備人才,打通供需服務通道。
(二)探索開發云平臺數據分析功能,對日常教學形成反饋數據
依據平臺實時抓取的學生實習實訓成長數據,與會計工作室人才測評及選拔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對教學計劃、課程資源進行優化和補充,指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三)嘗試通過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輻射專業群其他專業
會計夢工場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采用現代學徒制模式進行學習建立了保障。為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可嘗試逐步輻射到其他財經類專業,逐步推廣現代學徒制的成果。
(四)嘗試進一步完善教學資源建設
充分利用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共同開發一批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資源,及時吸納最新規范和典型案例,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學資源體系。
參考文獻:
[1]姚莉.會計專業群“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8):78-81.
[2]張瑋.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實踐探索[J].職教通訊,2017(20):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