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君
摘要:傳統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本所在,是華夏民族得以構建的根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從小學的教育就開始。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內容都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故而,教師應該深入挖掘課本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及時灌輸給學生,推動學生學習、吸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在小學生的啟蒙階段就健全個人品格、形成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育;策略
前言:
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條件提升,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外來文化對于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尤其是一些糟粕的文化,而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的任務越來越重要。所以,在小學的文化教育中就應該越發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更應該重視時刻將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盡可能緊密結合,而這就需要系統且具體的策略以推動在實踐中的實施。
一、講授中華漢字,夯實基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中永流的是我們的漢字。自倉頡造字開始,美麗的漢字便長期以往地以它獨特的姿態出現。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故而想要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應該讓學生深刻理解漢字的內涵并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到生活以及學習當中。當然,在語文課標要求中,這也是最為基本的。那么教師在對學生的漢字講授策略就十分重要了,首先在學生尚處于低年級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運用許多巧妙的小方法,比如用簡筆畫、貼紙等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象形字;第二個方法,可以用謎語記憶法;第三種方法是編講故事法;以及拆分法。總的來說,教師對于低年級的漢字講解要開動腦筋,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創造許多方法,并且在講授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學生真正了解中華漢字的內涵,同時也為學生打好基礎。而對于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熟練運用漢字,既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又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具體來說,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為例,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金木水火土》,這一課的內容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這一課就完全可以利于圖字結合的方法協助學生理解記憶漢字,在教師講授之后,也可以鼓勵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某個漢字,其他學生開動腦筋來猜猜看是什么漢字。在這一單元的第四課《日月水火》中在漢字旁邊就有許多圖片,且多為象形文字,如“山”、“田”、“禾”等,教師就可以好好利用好這一課,為學生介紹更多簡單的象形文字,如“目”“羊”等等。
二、講解古詩內涵,感受情感
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師為學生講解好古詩更是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對傳統之美的弘揚。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于故事的講授,采取一些方法,讓學生能真正地從內心體會到古詩的美好和魅力所在。首先,關于古詩的課,教師在課前就要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即將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的生平,古詩被寫下的背景是什么樣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詩內涵。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熟讀古詩,因為古詩都是具有一定韻腳的。關于講解古詩的一些方法:教師可以運用場景法來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因為每個古詩的作者幾乎都是有感而發,所以作者所作的詩都是有一定的感情基調的,那么場景法可以讓學生盡可能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理解古詩內涵。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的課本中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在誦讀多次后對于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對于韻腳的熟悉會對于學生以后學習古代詩文甚至是創作詩文都有莫大的幫助。接下來以部編版五年級第七單元為例演示場景法在課堂中的應用。首先從題目得知地點是在山中,那么教師就要告訴學生我們正深處山中,教師可以借助燈光、音樂等道具來營造詩中所描述的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的氛圍。特別要在適當的時候放音樂,這樣能使學生直接代入詩中身臨其境,真切體會到整首詩的情感基調。這是自然景觀描寫多的古詩,那么如果是像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言文《書戴嵩畫牛》,便可以讓學生試著以情景劇的方式演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詩古文內涵,傳頌經典,傳承傳統文化。
三、舉辦文藝活動,熏陶藝術
中華傳統文化除了上述說到的漢字、古詩這類與課本息息相關之外,小學生階段還能接觸較多的便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國畫還有傳統節日之類。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之外的活動,比如說有的學生自小便對國畫感興趣,對色彩十分敏感;有的學生在棋場中是對弈高手;有的學生熱愛武術,、身手敏捷,體育技能強大等等,教師應該對這些學生的愛好予以鼓勵。以及在每逢傳統節日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述節日背后的故事和來源。
比如說,在端午節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端午節來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結語: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歷史人文亙古悠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堅實精神底蘊,所以傳統文化在學生教育中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抓住機會向學生詮釋傳統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楊劍鋒. 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的滲透初探[J]. 讀與寫,2019,16(18):62.
[2] 冉輝.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的滲透[J]. 讀與寫,2019,16(18):242.
[3] 楊志成. 中國傳統茶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中的應用[J]. 福建茶葉,2021,43(6):82-83. DOI:10.3969/j.issn.1005-2291.2021.06.040.
[4] 楊麗雅. 論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 新課程,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