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利
摘要:課堂教學應注重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注重“以學定教”,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論文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在最需處”的策略研究,從教材內容的需要、學生的需要以及相關需要的整合等維度進行了教學實踐方面的探索與反思,并呈現出了課堂活動的教學活動方式,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多建了一條路徑。
關鍵詞:數學教學;需要;策略
當今信息傳遞渠道多樣,學生的已知往往高于教材知識的呈現。于是我們的教學就需要去把握學生的“認知現狀”,創設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學習場,因此把角度定為“教在最需處”的教學策略研究,主要是體現以學定教的思想。小學數學“教在最需處”的教學策略研究,恰好著眼于準確地把握學生學習的真正需要,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等,開展觀察、操作、討論、想像、探索和創造等活動,從而促進學生主動性、個性的發展,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般來說,“需要”一詞被表述為事物的目前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異。而“學習需要”則是在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特定的概念,是指學習者學習方面目前的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學就是要努力縮短這種差距,甚至填平這種差距。而小學數學“教學最需處”指實施教學時,關注小學生現有情感、知識狀態與教育教學目的、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關注特定學習任務對以后學習的幫助和意義。關注到學生為什么學、學習的需求、學得怎么樣等問題,促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臺階。
一、教材內容的需要:聯系教材前后,縱向加橫向,分析本課知識點
教材編排的知識體系充分考慮了數學本身的特點,著力體現數學的實質,教材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依據和線索。當我們面對一節具體的數學課,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這節課有哪些知識。其實就是要對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與整合,這是教學的第一需要,因為分析好一節課的“知識點”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數學知識之間有很強的邏輯性,某個知識之所以安排在此處,一方面是因為前面已經有了相關的知識做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對于后面的知識發展具有基礎作用。即一個知識既是前面基礎知識的提高,又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和鋪墊。從這個意義上講,聯系前后教材分析學習知識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我們用更優方式設計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要弄清弄懂知識點本身的內涵,做到準確無誤,這是知識本身縱向的分析。還要正確把握該知識在整個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中的聯系,這是知識本身和其他知識橫向的分析。做到了“縱橫雙向”的分析,才算真正理解了知識的含義。這時就要看我們能否做到“聯系前后教材準確分析知識點”。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達到“良好開端”的效果。
二、學生的需要:結合學生現狀,權衡知識點,把握本課最需處
一節課的“多個知識點”不等于一節課的“多個最需處”。“知識點”是這節課本身存在的知識要點,而“最需處”則是學生這節課學習有難度,需要幫助的地方。《親親課堂概論》明確提出,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學生不能獨立學會但通過同伴互助能學會的不教;只在孩子最需要教的地方施教。的確,我們的教學實踐也能證明,一節課的“知識點”中有的的確是學生已經會的,那么學生就不用一步一步地學,可以根據需要回憶一下或者整理歸納一下即可,也就不成為本課的“最需處”。分清“知識點”和“最需處”之后,更有利于把力量用在“最需處”的刀刃上。其實就是根據前面的教材分析,再結合學生現狀,將教材、學生、教師、環境等資源整合起來,對知識點進行一種理性的權衡,然后進行一種綜合決策,就像一篇文章,各個部分應該有詳有略。
三、需要的整合:在“最需處”教學,深度挖掘知識本質
一節課的“最需處”把握準確了,就可以通過引導、聯系、質疑、體驗、交流、展示、比較等多種方式來凸顯知識本質。師生就可以共同演繹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親證、親在的課堂境界。
四、教在“最需處” 的教學活動方式
1.展示學習
有的知識內容,大多數學生都知道得很多,這時需要學生展示學習,把零散的已知匯報并梳理,學習可成。比如《年月日》中的每月天數、一年12個月等知識,不需要一點一點地講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就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和體驗,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梳理一下就可以形成完善的知識了。
2.自主學習
有的知識內容,學生并不知道具體的知識,但自己一看就懂,也不需要我們去教,安排自學即可。比如“比”的讀法、寫法、前項、后項等,“百分數”的讀法、寫法等。
3.交流學習
有的知識內容難度不大,一部分學生知道,另一部分學生又不知道。這時,我們可以安排學生教學生的活動方式,知道的教不知道的,可以達到一群人帶動另一群人的效果,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分數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部分學生確實不知道怎么算,有的學生卻可以從分數加法遷移學習,一教就會。
4.質疑與講解學習
有的知識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比較抽象,大部分學生很難理解其意義。這時,需要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把所有問題歸為幾個“大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啟發、引導達到明理的效果。如《比的意義》一課,學生一看到“比”就能質疑:“比”是什么?“什么”和“什么”比?“比”有什么用?怎樣計算“比”……這些問題就可以呈現出一個知識邏輯,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把知識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研究清楚了,知識就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立體的生成,效果非比尋常。
當然,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方式不一定是單一的,可以是幾個方式的整合,只要合理運用,精心預設,效果都是不錯的。
綜上所述,我們面對一節具體的課,可以通過縱橫雙向分析教材的知識點,把教材、學生、資源等要素整合起來,準確把握住教與學的最需處,在生命的互動中領略關系親和、過程親證、生命親在的風景,積極促進學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松齡.心理需求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1(04).
[2]許萬明.加強備課策略的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云南教育,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