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我們的教育最終還是要回到“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上來。小學作為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初始階段,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這一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關系重大。作為一名校長,要認真思考這一問題,找好方向,落實具體實施策略,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成長奠基。
關鍵詞:小學教育;養其根;定其向;蓄其力;立其本;遠大理想;校園文化
教育究竟是什么,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追問這一問題。歷代的先賢、圣人、大儒給出過不同的解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也頻繁,并映射到當下的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尋找著自己對教育的解讀。在我看來,小學教育要“養其根、定其向,蓄其力、立其本”,重視立德樹人,培養良好習慣,樹立遠大理想,使我們的小學生成為一代有品德、有行動力、有理想的好少年。
一、轉變教育思想,注重品德教育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們對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以及學生品德教育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小學教育也應該更為重視學生的良好品德的培育。品德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良好的品德作為基礎,即使學習再好,也終會成為對社會無用之人。因此,小學教育要從以往的唯成績、唯分數轉變到做分數之上的教育。
在學校中,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緊密,交流最密切的人,承擔的品德教育的重任。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對學生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要積極掌握學習相應的科學的教育方法,要不斷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夯實自己的專業能力。
當發現學生有不良的品行時,要及時予關注,并借助正確的方式進行疏導。在與學生日常的相處中,班主任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一個品德上的標桿,使學生起而效之。作為班主任,工作是繁瑣、復雜的,在品德教育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像良好的班級氛圍的營造,班級凝聚力的提高,班級文化的建設,班級活動的組織等。這些工作都能夠給學生的品德帶來正面的影響。并且,在活動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力、溝通力、創新力等走上社會可持續發展必備的一些綜合素養。需要注意的是,一切品德教育工作的開展都務必要貼合學生的心智發育特點,選擇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方式推進德育活動。當然,小學班主任還要在此過程中體現出學生差異,思考學生個體的成長需求,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確保學生可以順利實現健康成長,體現出公平教育、愛滿天下的正確思想。
二、完善管理制度,培養良好習慣
一所學校應該有著完善的管理制度,這也是校長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就目前來看,很多小學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存在管理低效、管理陳舊、制度硬性等缺點。在我看來,一所學校的管理制度在做到規范、完善的同時,還應該具有人性化,太過強硬的制度,只會遭到學生的反感。因此,我們的管理應該是剛柔并濟,由此,實現對學生的良好的規勸和引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學海無涯”,良好的習慣將能夠帶領學生乘風破浪。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以往的小學教育太過注重知識的傳授,恰恰忽略了習慣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重視起來,以管理制度形成規范和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在管理制度的具體落實中,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潛能,要能夠充分明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特長,并應用到學校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活動中,還能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此外,學校方面也應該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加強小學生的多維發展,多開展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達到培養的目的。這里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我們都要及時給予反饋評價,這樣學生才能持之以恒的養成好的習慣。
三、校園文化建設,樹立遠大理想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根植于歷史、基于現實、放眼未來的氣質稟賦,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師生起著導向、凝聚、激勵和約束的作用,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校園文化的建設涉及多個方面,拿學校氛圍來說,學校氛圍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獨特的交往形式,蘊含著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我們可以要求各班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可以具體落實的活動計劃。比如,落實三個“一”,即讀好一本書——師生攜手共讀一本書,讀完、讀懂;做好一件事——教師引領學生一同做,邊讀邊記;樹好一榜樣——樹立一個讀書好榜樣,實踐一種讀書精神。充分利用黑板報,適當布置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讀書的氣氛。從書中獲取知識、豐富見識、了解歷史、展望未來,進而樹立遠大理念,成為一個博愛、奉獻、自信的人。
總而言之,校長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帶頭人,我們要關心學生的發展,關心學校的發展,關心教育的發展,關心祖國的發展,培養有有品德、有行動力、有理想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金萬龍.關注小學兒童的需要,認識小學教學的發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09).23.
[2]賴麗祝.滲透德育的小學班主任工作實踐解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9(3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