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玉
摘要: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完全避開母語是不實際的也沒有必要,將母語逐出外語課堂是個巨大浪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利用漢語,有意識地對比分析漢語和英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以幫助學習者更快更有效地學習。同時也應該注意,凡事都有度,要避免濫用母語。
關鍵詞: 雙語教學;外語學習;正面影響
一、語言具有共性
各種語言的結構系統都可分為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大系統。從這三大分支系統上分析,語言之間也存有不少相同之處,如每種語言的語音系統內部都有元音與輔音之分。此外,構成語言系統的語言元素也存在著一定的共同之處,如英語中的雙唇送氣清塞音[p]與漢語普通話中的[p]發音很近;同樣的還有[b],[t],[d],[k],[g]各種語言都有類似的語法分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所有語法都包含了構詞及造句的規則;任何一種語言的言語行為都有直接和間接之分……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的:“語言學家們對世界上數千種語言的調查工作做得越多,對它們的之間差異描述得越詳盡,就越會發現語言之間的差異是有限的。”
二、母語認知是外語學習的基礎
許多實證研究顯示:外語學習者在認知處理過程中依賴母語思維,特別在寫作和閱讀過程中。郭純潔和劉芳用有聲思維法記錄了10名高中生英語看圖作文的思維過程,結果表明:9名學生在圖畫理解階段用母語進行分析、判斷等認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內容階段60%的內容是由母語生成的。因此母語的影響不僅是在語言輸出的結果上,還包括母語對目的語輸出過程中的作用,母語的最大作用在于作為學習者輸出第二語言的邏輯判斷、分析和推理的中介,母語對學習者的認知處理產生了影響。研究,發現母語參與英文寫作的學習者占高能力寫作人數的三分之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即使在像漢語和英語這樣不屬于同一類型的語言間母語在二語寫作過程中也起了促進作用。
三、母語可促進可理解輸入
輸入是指學習者在所處環境中接受的語言信息。這種輸入可能是學習者可以理解的也可能是不理解的。從認知心理學看,外語學習過程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處理輸入的信息是否成功,一方面取決于信息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取決于信息接受者的以往經歷,其中包括期望和掌握的知識。著名心理學家加涅認為言語信息學習的必要條件是有意義組織的信息。心理語言學的實驗也表明:如果輸入的材料是有意義的,則其保存在短期記憶里的份量會大大增加。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和關鍵缺少可理解輸入,習得幾乎不可能,可理解性輸入量越充足習得越快。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特征,量愈大,學習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則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甚至談不上學習。
四、母語可促進學習者的積極情感
情感因素包括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自信心和焦慮等。這些因素在學習這一認知活動中對人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的組織作用不容忽視,可促成知覺選擇、監視信息移動、影響工作記憶和思維記憶。積極的情感會促進一個人的學習活動,消極的情感會阻礙學習活動。個體傾向于知覺學習內容中他喜歡的東西。在學習過程中個體往往對感興趣的內容監視準確,而忽視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焦慮是語言學習中最大的情感障礙。語言學習的焦慮問題備受學術界的關注,研究者分別以不同語言的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側重點以及研究方法不盡一致,但都得出一致的結果,即外語焦慮與外語學習成績呈負相關,并且給語言學習造成惡性循環。
大量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起著阻礙或促進輸入傳到大腦語言習得器官的作用,學習者的焦慮越小,習得效果越好;焦慮越大,習得效果越差。所以,在外語課堂教學過程,其語言作為學生接觸輸入的主要來源,必須符合兩個條件:輸入必須是要可理解的或和有趣相關的;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習者消除外語學習焦慮。
結束語
在外語學習初期,學生總會下意識地在頭腦中用母語 去幫助自己理解外語,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如果老師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規律,有條理地系統地將母語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應用到外語教學中,那么教學肯定能收 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所以我們必須徹底糾正目前流行的純外語式單語教學思想,擯棄盲目崇拜與隨波逐流,以科學的態度,將外語教學理論重新引回到正確的軌道上。"雙語教學理論" 是對現有教學理論體系的一種豐富,補充和擴展,而不是使其變得更加狹隘和極端。關于使用哪種技巧,教師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必須根據特定的情況做出對學生最為有利的選擇。最后,一言以蔽之:在肯定母語輔助作用的前提下,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盡量多地使用英語。我們所提倡雙語教學,母語的作用雖然不容忽視,但是所學外語永遠是也必須是課堂的主體教學語言,母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喧賓奪主。 “以兩種語言的相同而同之,以相異而異之,使外語語言規律在認知上得到強化”。讓中文這塊在人們眼中的絆腳石成為英語學習的墊腳石。
參考文獻:
[1]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正面影響》,《外語界》,2002,(4).
[2]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蘇留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4]王文宇:《母語思維與二語習得:回顧與思考》,《外語界》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