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磊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之后的生活和學習都非常重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將體育課程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品德塑造,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之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就如何把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與學生德育教育聯合在一起進行了探尋。
關鍵詞:學校體育;小學體育;體育教學;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擁有健康的體魄與優質的思想品德,對于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為了促進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夠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教師就必須重視將體育課程和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借助體育教學與德育的融合,努力做到在講解課程知識時滲透德育,在講解體育文化時加強學生的信念感,同時借助體育中的游戲或活動弱化“教條式”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不感覺枯燥,又感覺學得有價值。
一、靈活設計體育教學的內容,適當滲透德育。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必然要根據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學生做好相應的示范。這些基礎性的課程設計是為了加強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概念,同時結合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形成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安全系數。小學生的注意力通常沒辦法長時間集中,為了達成教師所說的任務,甚至有學生有了急于求成的念頭,為了幫助學生消除學習中的種種難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靈活調整練習內容。
例如,學生沒辦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教師就可以借助慢跑來慢慢鍛煉學生的耐力,讓學生從長時間的慢跑中學會忍耐,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性。比如,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缺乏團隊意識,在小組合作中只顧個人得失,不顧小組其他成員的得分情況,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播放體育運動中有關團結精神的視頻,讓學生看到一個人如果在團隊中學不會合作共贏,那么他永遠不會體會到1+1>2的力量。借助體育教學的過程,將崇高的社會道德修養樹立在學生心目中,讓學生在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幫助學生不斷克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讓學生不斷成長。
二、教師以身作則,貫徹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身心狀況產生即時影響,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在操場上的具體表現,學生都看在眼里,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在講解理論課程時,教師或許會因為知識點的重疊或串聯把知識搞混,學生要大膽提出質疑,指出錯誤。這不僅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看到教師也是會犯錯的,還能夠為學生塑造誠實求真的榜樣。由此可見,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教師平時的行為表現,對于學生而言便是最好的素質教育,因此,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之外,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在言傳身教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比如,在講解足球的運動技巧時,為了讓學生形象化的理解如何進行蛇形移動,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來模仿蛇。但是在運用蛇形移動的具體方法時,教師腳下的球沒有隨著身體進行蛇形移動,在學生指出教師的錯誤之后,教師就要針對性的表揚該學生,并迅速演示正確的練習方法。這樣一來,教師勇于認錯,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學會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進行蛇形移動方法練習時,學生也會更加注意如何使球與身體同步進行移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將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傳遞給學生。
三、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愛玩是小學生的特點,很多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對體育課程有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體育運動中包含著很多體育游戲,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些體育游戲,讓學生在玩鬧中獲得身體素質的提高,獲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組織競爭游戲時,學生難免會發生情緒波動,因為只要有競爭就會有輸贏。在一場接力跑中,采取了男女混合接力賽的方式。但是在訓練過程中,有個別女生的爆發力不足,多次訓練后仍然無法避免這個問題。這使得小組中的其他同學開始抱怨,影響整個小組心態,最終影響比賽結果。這時,教師就可以開展德育,讓學生明確建立小組的實質,明確在小組內只有團結互助,互相幫忙,一起克服問題,才能夠獲得勝利。學生要學會包容他人的錯誤,并與同學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更加努力,為下一場比賽做好準備。在教師的敦敦教誨中,學生小組學會了如何正確合作,利用好每個人的優勢。
總的來說,在目前的小學階段體育教學中,借助體育教學與德育進行相互滲透,對于學生的體質增長和心理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針對如何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展開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該緊緊抓住在課堂中實施教育的契機,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得到精神培養與情操的陶冶。筆者在文中對二者進行的闡述源于實踐經驗,希望能夠對小學體育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海濤, 黃君翔. 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空間的構建——談小學體育課程德育資源的開發和實踐策略[J]. 青少年體育, 2014(11):19-20+39.
[2]游洪波. 小學體育與德育教學結合問題思考[J]. 運動, 2016 (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