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年華
摘要:現代教育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內容,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使他們能夠在多種教學方式中發揮自己的潛力,促進思維的深入發展,并借助生活實例和多媒體等創新教學手段來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本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正確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非常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更關系到學生思想行為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萌發、個性極強,如果此時放任學生自由生長,很有可能導致學生的思想行為出現偏差,嚴重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通過接受課堂教育,更正確的認識世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法律觀。教書育人,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科學地制定教學方案,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1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進行本質的教學改革。例如,以往教師依據教材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在多媒體信息技術普及后,教師依照電子屏幕開展新型的照本宣科,并沒有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產生深層次的變革,仍然無法調動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當改變教學理念,重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持續不斷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創新,進而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提高。
2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2.1 引入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教師主要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講解的內容抽象枯燥,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他們在學習中不能進行主動思考,影響高效教學效果的實現。 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做到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把多媒體引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利用多媒體中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的優化,使學生在直觀的圖片、視頻的吸引下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思考中掌握所學知識。利用多媒體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增加了教學容量, 教師可以把教材中抽象的文字與豐富的教學素材結合起來,讓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使學生在觀看和思考的共同作用下促進學習的有效進行,提高他們的道德與法治認知。
例如,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如可以通過網絡聊天、發郵件,可以網上購物,可以網上閱讀,還可以網上觀看電影、電視劇等等,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感受到網絡的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教材內容,讓他們了解到網絡與經濟的關系,了解網絡是如何促進民主政治進步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網絡的危害, 讓學生懂得網絡是把雙刃劍,使他們學會分辨網絡陷阱,從而正確認識網絡,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帶來的便利。
2.2 教學內容需要生活無縫銜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進行,新課程標準中也曾指出課堂教學內容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銜接,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串成一條線,彼此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會更有助于學生學習。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樹立起生活化教學的意識,在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的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教學,多選擇一些生活化的題材進行教學設計,開發出更多元化、生活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無縫銜接。
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問題的反思和理解,其實在生活實踐中可以得到更好地的加強,有助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效提高,進而更深層次的領悟到何為道德?何為法律?舉個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就像在“認識自己”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就必須引導學生先從自己平時日常生活中進行思考,結合自身的優、缺點審視自己,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最后根據學生得出的結論,教導學生如何在了解自身實際情況下有針對性的完善自我,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健康成長。
2.3 回歸社會現實,增強實踐體驗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啟蒙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引導,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思考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當由政治理論教學逐漸回歸社會現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社會價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做負責任的人”這節課時,教師要回歸社會現實,圍繞教學內容篩選社會素材,為學生設定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體驗,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思想高度,有效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質量。通過對本節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分析可知,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形成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公民意識。為此,教師可以設定“清潔校園”的實踐活動,學生組成清潔小組,對校園不同區域的環境進行清潔,如操場、食堂、教學樓、圖書館等,清潔小組要負起清潔責任,不可中途放棄。在學生小組相互監督的情況下,保證每組學生認真完成清潔任務,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使學生在生活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意識。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對于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更是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和建立,是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給予課程教學充分的重視,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實施更具針對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淑媛.新時代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使命[J].知識窗(教師版),2021(08):55.
[2]李洪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的策略[J].求學,2021(3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