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秋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小學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策略也在隨之改變。小學階段,科學知識的傳授并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構建自己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養,這些也是我們科學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作為一名科學教育工作者,如何需選擇教學策略,是當下熱議話題之一,這篇文章就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推進小學的科學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對小學教育工作者又所幫助。
關鍵詞:科學思維;興趣培養;小學科學
引言:
問題是探究的根源,帶著問題去探索和發現是學習科學的關鍵。好奇心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在興趣引導下開展教學活動,是實現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途徑。當前環境下,教師可以從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深入探究興趣對于科學教學的意義,進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導入形式、課堂活動以及教學手段等多個角度出發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設計趣味游戲,引入課堂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案意在追求創新,也一直在嘗試改變。始終希望學生們能夠用科學思維去思考去發現,并能夠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其他學科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創建充滿活力、趣味性的高效科學課堂,就要又生動有趣的游戲帶入,將課堂教學與游戲相結合,針讓趣味小游戲成為課堂的調味劑,從而使小學科學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愛上科學課堂。
例如:手電筒是我們家庭常見的照明工具,在我們三年級上冊書中,第三單元主要講的就是家庭用電,而第一課就要手電筒的秘密,在學習這一刻的時候,教師應提前做好游戲環節,先把視頻利用手電筒光束玩的《變大變小》視頻搜集整理備用,然后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完畢之后,讓學生們仿照視頻,進行游戲,可以幾個孩子一起在光束前玩變大變小的游戲,從而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有趣的同時,將知識點順利切入。這樣孩子們會非常愉快的完成學習目標。
二、圍繞生活常識,引導學生探究道理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程中,有很多熟悉的生活常識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的。用日常生活常識和平日里所見所聞作為鋪墊,去引入到課堂講解上,不但可以讓孩子們輕松理解科學詞匯,各種科學現象都通俗易懂,不難理解。更能提升孩子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科學道理。
例如:在《水的狀態》這節課的導課部分中,我們可以問孩子三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首先可以問孩子有沒有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吃冰棍的時候,冰棍沒等吃完就融化成水滴在手上的情況。其次詢問冬天的時候,有沒有看到河水結冰。最后問學生雨過天晴,路面會變干有沒有見過。這三個問題就是我們要講的水的狀態——融化、結冰、蒸發。這樣結合生活常見現象,讓學生們對這三個難懂詞匯的理解變得簡單易懂,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門學科。同時引導孩子們去探索科學也變得輕松愉快。
三、激活科學思維,培養學生自學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目標,科學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興趣,促使學生獲取科學知識,與此同時,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因此,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中《溶解》一課,主要了解鹽和糖的溶解。教師在課前要準備要適量的鹽、糖,水溶杯。做實驗之前我們可以讓幾個學生來品嘗鹽和糖,之后放入水中溶解攪拌溶解,然后再品嘗,會發現鹽溶解在水里,水變咸了,糖溶解在水里,水變甜了,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學生,糖和鹽并沒有消失,它們知識融化在水里了。之后以變魔術的方式去加熱燒杯里的水,會發現水慢慢蒸發,糖水更甜了 鹽水更咸了,因為濃度變大了,所以味道加重,而當水蒸發掉以后,會發現鹽和糖又沉著在了杯底。給同學們像變魔術一樣的去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這樣可以輕松調動孩子們對科學實驗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孩子們還會對實驗過程進行系統思考,從而達到提升孩子們對科學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訓練了孩子們的科學思維。
結語:
在小學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模式就是現實生活常識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讓小學生可以愛上科學,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思維,培養孩子細心發現生活中隱藏的科學道理。 通過多媒體教育平臺和多種教育手段,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提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素養。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提高對科學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將科學素養的培養貫穿科學實踐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學以致用。望此文能夠為小學科學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仲毓.核心素養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32):63-64.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31.
[2]宋永濤.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的研究[J].科幻畫報,2021(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