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雯
摘 要:中職學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探索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和方法一直是各學校最關注的事。工匠精神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非一時訓練而成,并且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僅是專業實踐教師、工廠師傅的責任,而且需要多主體、多層次、全方位協同培育,本文以中職語文教學為例,闡述在文化課教學中如何滲透工匠精神,以期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和水平。
關鍵詞: 工匠精神 中職語文 培育
一、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工匠精神因素
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工匠精神因素,把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素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文化課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認識
文化課教師首先要對工匠精神有較深的理解才能認識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意義和重要性,繼而在主觀上考慮到在課堂中需要滲透工匠精神。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化程度,換句話說,文化課教師只有本身具備工匠精神素質,才能有意識、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設定滲透工匠精神的情感目標
情感能夠決定并且形成態度,積極的態度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深刻理解人生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若能夠在情感目標的設定方面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探索出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養成專注的品質。
(三)在教學環節設計中融入工匠精神
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工匠精神,依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敬業、專注、細致、精益和創新的工匠精神。比如在課前導學案關于作者的介紹里,可結合作者生平事跡對學生進行敬業精神、專注精神的培養;在課堂訓練環節中,融入對學生專注、細致、精益等精神培養;在課堂拓展環節中,融入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等。
二、教學實施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做法與專業實踐課的做法有很大區別,專業實踐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靠操作規范、文明生產要求、5S管理的實施等途徑實現;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更多是靠教師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靠教師的行為感染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方式;在文化課教學中若采用說教式、命令式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會適得其反。筆者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常采用以下方式滲透工匠精神。
(一)挖掘工匠精神素材
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傳統文化精神里有不少富含“工匠精神”的內容,如語文教材中的《景泰藍的制作》(葉圣陶)《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等。在教學中挖掘課程內涵,拓寬工匠精神素材,將工匠精神和課程內容融為一體進行知識學習和工匠精神的滲透,在完成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加強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營造工匠精神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現代化信息手段和網絡教學方式,呈現工匠們的精神面貌,如播放匠人制作工藝品、廚師熟練解剖牛的視頻,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營造工匠精神的氛圍,使得課堂有濃郁的“工匠精神”的氣息。通過“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大聲地朗讀的過程中加深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并將課文內容轉變為自己的精神力量,營造工匠精神氛圍。通過多讀作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閱讀能力。
(三)滲透工匠精神內涵
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深入解析愛崗敬業、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等工匠精神的內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工匠精神實質和含義。
比如,職業教育第三冊教材第五單元的《勸學》這篇課文,荀子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勉勵人們“學不可以已”,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這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來說是“及時雨”,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堅持會帶來收獲,不斷地完善自己,塑造自己的工匠精神和高尚的人格。
再比如,職業教育第五冊教材第五單元的《庖丁解牛》,塑造了“庖丁”這一藝術形象,“庖丁”能夠深入細致地認識牛的身體結構的客觀規律,通過反復的實踐,認真積累解剖牛的經驗,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最終做到解剖牛時,能夠游刃有余。學生通過分析“庖丁”的人物形象,了解到這位技藝高超、工作謹慎、善于思考的“工匠”。在課堂上細心思考,耐心品讀,學習“庖丁”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工匠精神”,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再找一找自己身邊像“庖丁”這樣的擁有高技術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采訪他們是怎樣達到現在的水平的;或者通過網絡搜一搜“大國工匠”,了解“大國工匠”的成長事例。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訪談能力,也幫助學生增強了成為“工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向著成為“工匠”而努力。
(四)開展工匠精神培育
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設計和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1.設置情境,體驗工匠精神
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以強化學生的聯想本領及創新意識為主。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尋找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有效地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近距離接觸“匠人”;讓學生模仿課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體驗“匠人”們的心態和精神面貌,感悟工匠的境界;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提升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對大國工匠們價值觀的認同與自豪感。
2.分享故事,感悟精神
在每天正常教學之前,留出五分鐘的時間請學生講述“一件(正能量的)小事”。讓學生留心生活,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親身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再帶到課堂上與大家進行分享。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于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悟,提高了思維能力。還可以根據單元課文的題材,設定一定的主題,比如我身邊的“大國工匠”,幫助學生與文章的作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也使得工匠精神在學生的心中萌芽。
3.即時訓練,培育品質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經常設置、實施即時訓練活動培育學生認真、專注、嚴謹、細致等工匠精神品質。即時訓練以課程知識內容為主,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專心致志的品質和嚴謹的作風。
4.拓展項目,踐行工匠精神
通過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踐行工匠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依托朗誦、寫作、演講、表演、互動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使學生一點一滴地踐行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創新意識、團隊合作意識等工匠精神品質的人。
三、工匠精神滲透效果的檢測與評價
在文化課教學中,工匠精神滲透效果如何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成敗的關建,不進行相應的檢測與評價,會使文化課教學中工匠精神的滲透流于形式,甚至會起到負面作用。而工匠精神屬于一種人內在的品質、修養,不能單純用會不會做題、考試成績好不好來衡量,只能通過一個人外在表現、態度和行動來證明。語文課教學中一般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養成工匠精神品質。
(一)對課文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是否有認同感
通過檢測學生是否對課文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有認同感來判斷學生思想上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意識,是否崇尚工匠精神。如學習《庖丁解牛》一文后,教師通過詢問、小組討論等形式了解學生對“庖丁”這個人物的看法、評價等,進而從側面了解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態度和滲透式培育的效果。
(二)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是否有變化
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也是衡量學生工匠精神品質的一個方面,學生在校期間能勤奮好學、態度認真,工作后也會愛崗敬業、努力工作。故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的觀察、比較,了解工匠精神滲透的效果。
(三)學生課堂訓練是否認真、專注、嚴謹、細致
進行課堂訓練時,學生是否認真、專注、嚴謹、細致是評價學生工匠精神滲透效果既簡單又實用的方法。當然認真、專注、嚴謹、細致必須是一種長期的行為習慣,而不是偶爾一次興致所為。教師要通過多次觀察才能進行評價,通過長期多次評價跟蹤也會幫助學生自覺養成這些良好的品質。
(四) 從拓展訓練看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個方面,設計與實施拓展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也是評價學生是否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為重要,需要通過設計與實施拓展訓練來檢測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四、通過教學反思思考與重構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持之以恒,每次教學結束后,堅持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進行反思,反思不足之處,總結成功的經驗,才能為下次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提供更合理的方案和措施。久而久之,文化課教師和學生都會浸潤在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圍之中。
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只有在文化課教學中,深度挖掘教材中體現的“工匠精神”的內容,多多滲透“工匠精神”,將文化課學習與專業課學習、技能訓練等工匠精神培育途徑緊密融合,才能培育出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提升學生整體核心素質,使其成為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匠人。
參考文獻:
[1]嚴華銀.“工匠精神”也是語文教育精神[J].中學語文教學,2017(1).
[2]王勇權.職業精神滲透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問題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31).
(作者單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