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摘要】強化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意義重大,對于學校德育內涵式發展和精細化改革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及教育教學創新工作不可或缺的內容。強化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必須有一定的抓手,抓手之一就是創客理念,包含使用數字化工具、跨學科融合、團隊協作等方面。小學班主任、德育教師應該依托創客理念,強化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力量。
【關鍵詞】創客理念;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跨學科融合;數字化工具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2—0077—04
社會責任感包含著愛心、義務、責任、家國情懷,等等,是“現代人的標志”[1],是個人發展的必備要素。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小學生的表現反映出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當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必須予以重視。在小學階段,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精神內涵支撐。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強化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注重關于“個人與社會、健康與和諧、利他與責任、小家和大家”等問題的思考和踐行,依托團隊協作、跨學科融合、使用數字化工具等創客理念,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離不開團隊協作,需要區域、學校和社區形成合力,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形成穩定的良性循環。
1.區域聯盟,實現優勢互補。當區域聯盟內的學校互融互通時,群體智慧聚集和融合,取長補短成為教育教學中的常態,能較好地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激活多種教育生態,這樣能真正強化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創客理念中依托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意義。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可以組成區域聯盟,組成凝聚力較強的共同體,通過送課下鄉和教師互換等方式,共享優質資源,共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城鄉學校之間更多地以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德育為突破口,進行更深層的互動和抱團發展。一方面,區域聯盟學校間的送教課件、發展方案、特色建設經驗等可以互傳;另一方面,區域聯盟學校可以借助釘釘群和微信群等進行深度交流,可以以“一對一”的形式,也可以以“一對多”的形式,圍繞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內容、方法等進行深度探討,交流有意義、有針對性、有價值的教育教學相關問題,尤其就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內容、方式等進行互鑒互評,達到互學、共研、共享的目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
2.家校聯手,形成育人合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校合力不可或缺,家校聯手正是團隊化協作的一種體現。如果家長總是包攬孩子的一切,忽視孩子的思想品德培養,那么,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就是一句空話。所以,轉變家長的育人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體現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應該成為家校共育工作一個重要內容。學校可以通過QQ、微信群、博客和微博等平臺,向家長推送有關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文章,如《因為缺乏責任,有五個孩子的老母無人撫養》《家長永遠是孩子“上行下效”的榜樣》《社會責任感——特殊時期中的大國風范》等。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閱讀,可以強化家長的責任意識,加強家長培養子女社會責任感的意識。當家長時時刻刻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更多地思考為社會做貢獻、強化社會責任感時,子女會自然而然地效仿家長,這樣家長就在不經意間將社會責任感傳遞給子女,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便有了重要助力。日常的家校交流中,家長如果有社會責任感相關好故事,也可以在微信群中分享,可以進行“點對點、一對一”的交流。家長既可以向教師“取經”,也可以向那些模范家長“取經”,讓“個人視角”轉換為“他人視角”“集體視角”,盡可能匯聚多方面的合力,促家校共育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促社會責任感在每個學生心中生根。這樣做精做細做實的家校共育,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也正是創客理念中團隊化協作的有力體現。
3.三位一體,實現齊抓共管。僅有學校與家庭的聯手還不夠,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構建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才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客理念中的團隊化協作也側重基于三位一體,注重聯合發揮“1+1+1”大于“3”的作用。
面對社會或網絡中一些負面消息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社區、家庭和學校三方面聯合起來共同應對,齊抓共管,做好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這樣的合力育人成為一種常態。比如可以邀請消防人員、醫生、交警等走進校園、課堂舉行專題講座,開展生命教育,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個角度入手,在學生心中播撒責任的種子;可以聯合社區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敬老愛老活動,親自體會責任的意義;可以和家長一起帶領孩子們到郊外去觀察動植物,理解為了促使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自己所要擔負的責任……當三方共同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而發力時,社會責任感責任的種子才能更好地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跨學科融合是創客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一個“跨”字意味著開放和融合,意味著沒有明顯的界限劃分,各種學科都可以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沃土。跨學科融合一般體現在具體的活動和情境中,能有效地為學生們打下精神的底子[2]。
1.以活動為契機,實現高效育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須有抓手,抓手之一就是通過學科融合活動滲透社會責任感培養。這樣的學科融合帶來的活動育人效果遠勝于理論灌輸,能夠讓學生深刻領悟所學。將明理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體驗與磨礪品性結合起來,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比如六年級語文課文《一諾千金》十分具有教育意義,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可以給師生深刻的啟發。這就需要我們能夠用好這份教育資源,教師可以把語文課的主題和道德與法治課結合起來,開展相關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活動,還可以延伸“立木為信”的故事內容,以此增強教育效果,使學生們在增長見識的同時,讓正能量故事“活”起來。語文、數學、英語、思政、科學等學科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科融合,通過活動搭建平臺,引領學生參加“責任棋”活動。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作業完成得很好,可以前進三格;其中一門作業不做,退一格;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可以前進四格;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責任感,退四格……整體來看,學生責任心強前進得更快,很容易成為“責任棋”活動的勝利者;而學生無責任心,便會成為“責任棋”活動的失敗者。通過參加“責任棋”活動,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能讓學生們在活動情境中明理。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應運用教育智慧在活動中蘊藏深意,讓學生們在“責任棋”活動之后的感想交流中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感。
2.以情境為鋪墊,增強學生的參與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常常對單一、平面化的枯燥理論比較抵觸,如果教師一味地從口頭上強調學生要對家人、對他人、對社會盡責任,教育效果難以保障。而在情境中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教育會變得自然而然,變得高效有力。如果把語文課、道德與法治課、科學課中的理論巧妙融合起來,生成生動的教育情境,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能使社會責任感培養更好地入心入腦。比如可以組織學生把語文課文《一諾千金》排演成課本劇,可以把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規則教育、科學課中的生態教育等知識點融合起來,通過情景劇、主題班隊會、校園心理劇表演等形式,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爭當社會責任感小主人”主題隊會、“社會責任感道德法庭”、評選“我是責任小衛士”等活動,引領學生從身邊“看得見”的地方理解知識,與同學們集體討論,探索責任感與社會、資源、環境、個人發展之間的聯系。
“玩轉信息技術”也是創客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高新技術或數字化工具以其高效、快捷、立體、鮮活、大容量的優勢,能夠創設“水一樣的‘載歌載舞’的境界”[3],能夠優化育人環境,創新育人路徑與載體,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保駕護航。班主任、思政課或德育教師應該以數字化工具為抓手,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借助多平臺“曬”出正能量。自媒體時代,人們紛紛在網絡平臺中“曬”旅游照片、“曬”美食照片、“曬”化妝照片……這樣的“曬”中,正效應、負效應都有,能夠第一時間傳播,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家長“曬”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圖片,力爭“曬”出正能量,力爭讓正效應第一時間更廣地傳播。比如孩子盡責任、盡孝心的生活照片,包括第一次炒菜的圖片、主動整理房間的圖片、做科學小實驗的視頻等等,讓QQ群、微信群成為傳播正能量的重要陣地,也能讓學生和家長快速、高效地體驗新技術帶來的魅力,而這恰恰是創客理念中使用數字化工具的重要內容。使用數字化工具也可以理解為用好多種新媒體平臺,每有最新正向的信息、故事、重大通知等,可以第一時間發布到家長群中,這其中既包括教育相關政策信息推送,也包括生活美文推送;既有文字為主的內容,也有視頻為主的內容。家長可以“一對一”“一對多”交流,共同探討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式方法,取得立竿見影的強化效果。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因新技術而打開的教育范圍越廣闊,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也就越有力,越有扎扎實實的教育效果。
2.借助多媒體“品”出正能量。“天地小課堂,課堂大天地。”[4“]互聯網+”平臺上的各類教育資源很豐富,我們應該借助多媒體,從中挖掘有用的教育資源,“品”出正能量。這需要我們先懂得“品”什么?答案就是“品”美文、“品”微視頻、“品”美圖,在此過程中,學生或自主深思,或交流品鑒,或爭相辯論,漸漸達成共識,從中汲取正能量養分。比如,教師在多媒體中找出《對他人負責其實就是對自己負責》《沒有誰是孤島,但需要心連心》《遵紀守法就是對社會的負責》等美文,然后推送到微信家長群,引領家長和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討論,不斷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討論交流后可以寫日記、寫讀后感、寫微作文,或通過實踐來檢驗,讓“讀、思、寫”融為一體,力爭讓社會責任感的正能量充盈在每一個生活的細微處,成為學生成長的陽光養分。
3.借助數字化“拓”出正能量。強化小學生社會責任感,還需要教師用心、用愛、用智,入情、入心、入微深度滲透創客理念,需要所有參與者借助數字化創新載體,注重細節,開拓路徑,打造生機盎然的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機制,延伸教育的觸角,從而“拓”出正能量。這需要信息技術的保駕護航,探索數字化助力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途徑,開展相關主題育人活動。比如為了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生態保護方面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精心制作開展相關活動的微視頻,配以恰當的說明、精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發布在微信群或QQ群中,引導學生和家長傳播正能量,從而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珍愛動植物,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帶動更多身邊的人參與傳播正能量。可以說,關注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種更廣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感。引領學生由關注人到關注大自然,不僅僅是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更是理念與行動上的升華。
總之,無痕教育其實有“痕”。[5]這里的“痕”體現在創客教育中,就是其中的“創”字。對此,教師首先要有“創”的決心,應該積極探索強化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創新強化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式,借助團隊化協作、跨學科融合、數字化工具等方式,引領學生多一些社會責任感,多一些大局意識,主動擔負社會責任。如此,學生才能獲得最接地氣的成長,更好地成為助力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1]王麗芳.以公民教育增強小學生社會責任感[J].新課程(綜合版),2017(06):51.
[2]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02):14.
[3]王榮.做水還是做槌[J].教師月刊,2016(08):14.
[4]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02):27.
[5]楊偉國.無痕教育其實有“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9):11-12.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