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杰
摘要: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種植大國。在長久的種植道路上,我國各個相關人員都在不懈地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而在眾多農作物的種植之中,以小麥和玉米這兩樣農作物的種植規模最大。本篇文章就旨在對比研究關于小麥和玉米這兩種農作物的不同種植模式,以此來提升我國各個地區小麥與玉米的產量,并為我國科研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模式;比較
小麥和玉米這兩樣農作物在我國農村十分常見,不僅種植的規模與范圍較大,也是我國人民日常的主食。但在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過程中,也會因為這兩樣農作物的種類不同,而使得這兩種農作物的種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種植小麥或者玉米時,務必要事先調查清楚其的種植特點以及種植技巧等等方面。只有對小麥和玉米的各個種植方面都有所了解與掌握之后,才能夠確保種植的質量以及種植的產量都有所提升。
1 試驗設計
此次實驗之中,一共對六個處理做了設置。所采取的實驗方法為單因子隨機區組,總共有20個小區,四次重復[1]。在選種方面,小麥的品種為沈農9625,播種量為220㎏/hm2。而依據不同的處理方法,玉米的選種也會有所不同。分為是:第一、單作小麥;第二,小麥復種玉米;第三,20+40cm;第四,玉米單作CKI;第五,120+80cm;第六,玉米單作CK2。另外,所種植玉米的密度為48000株/hm2。
在小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實驗人員必須對下列兩個方面予以關注,并進行進一步地研究和數據分析:第一個方面,實驗人員務必要在小麥收割之前的兩周,觀測各個區組小麥的不同階段的風力、田間氣溫及其照度日變化的狀況。第二方面,實驗人員務必要在小麥收割時,對小麥的產量構成因素和小麥實際的生產情況進行觀測。同時,實驗人員也必須同時在室內進行小麥的常規考種處理。而在玉米的生長與發育過程中,實驗人員也應該注重于對玉米的產量構成因素及玉米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了解和研究。此外,研究人員也必須同樣地在室內進行玉米的常規考種處理。
2 結果分析
2.1 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模式在產量方面的影響
2.1.1 小麥產量影響
根據此次實驗結果可知,在實驗中不同的種植模式之中,20+40cm模式的小麥產量是最高的[2]。除此以外,此次實驗結果也可表明,在對種植模式作出變動以后,各個區組的小麥產量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將120+80cm的種植模式與20+40cm的種植模式相比較,可以知道,20+40cm的種植模式,所種植出來的小麥,其產量會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將單作、20+40cm以及120+40cm這三種種植模式相比較,可以知道,其所種植的小麥的產量并不會有較大的差異性。總體來說,在小麥的各種種植模式之中,20+40cm的種植模式,其種植的效果最佳,小麥產出較多產量的可能性也會最大。并且,如果在20+40cm的種植模式中,少種一行,則有較大可能會出現小麥增產的情況。
2.1.2 玉米產量影響
在對玉米進行各種種植模式之后,可以知道,相較于玉米種植的套種方式來說,在單作模式下,玉米的產量會得到較大幅度地提升。而相較于玉米種植的窄帶方式來說,寬帶減產,則玉米的產量會逐漸地增大。而不同的玉米種植模式,也會使玉米實際地產量有較大的差異性。從實驗結果可知,窄帶型玉米種植的模式會比其他玉米種植模式,所種植出來的玉米產量更多。其次也可以知道,相較于采取寬帶型種植模式來種植玉米,選擇窄帶型種植模式來種植玉米更能夠使玉米的實際產量有所提升。
2.1.3 全年產量影響
在對多種種植模式進行對比分析以后,能夠知道,在復合群體結構中,每一個單元之間都會出現較為顯著的矛盾競爭關系,同時也會有協調互補的狀況出現[3]。而這一點,也恰恰是全年產量變化較為突出的呈現方式之一。此時再來對比分析在不同種植模式下,小麥和玉米的全年產量,就可以知道,小麥和玉米在不同的種植模式之下,其全年的產量上都會存在比較顯著的差別。而在不同玉米品種的單作種植模式中,盡管也會有產量上的差別,但卻并不突出。在經過對各個種植模式的比較和分析之下,可以知道,玉米單作的種植模式與小麥120+80cm的種植模式,這兩種種植模式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較為微弱,并不明顯。而對比其他種植模式,則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性。若只單純考慮小麥與玉米的全年產量這一點,則20+40cm,此種種植模式最為合理、科學。
2.2 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模式在農藝性狀方面的影響
2.2.1 對小麥莖部穗部的影響
在對小麥開展種植的時候,務必要保證小麥的種植質量不會有所下降。因此,在選擇類型不同的種植模式時,一定要做到種植模式具有科學性、合理性。而在對比分析不同種植模式的過程中,實驗人員也應該著重注意,這些不同的種植模式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會對小麥的性狀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并且,在對比分析時,實驗人員必須要做到客觀的觀察,判斷也要具有合理性以及規范[4]。另外,在進行判斷時,主要是觀察小麥的株的高度情況以及小麥的具體產量。在選擇和運用不同的種植模式時,也務必要注意觀察小麥的整體高度以及不同種植模式對小麥實際地產量的影響程度。在將不同種植模式的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可以發現,20+40cm這種種植的模式,對小麥的整體株的高度以及實際產量情況所產生的影響,會比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要更大一點。但若是將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與單作種植模式相比較,則會發現,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對小麥所帶來的影響會比單作模式要更大一些。除此以外,在對小麥開展種植的過程中,若采取的種植模式為套種模式,那么不論是小麥自身實際地產量,還是小麥整體的株的高度等等各種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程度地影響。進而會對小麥在成長過程中的穗的數量、粒的重量等等方面都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套種模式會促使小麥的整體都有所增加。因此,在對小麥開展實際的種植時,如果想要促進小麥自身實際地產量,或者是想要使小麥的性狀有所提升,則可以采取20+40cm或者是120+80cm,這兩種種植模式來進行小麥的種植。
2.2.2 對玉米莖部穗部的影響
在對玉米不同種植模式的結果開展對比分析時,實驗人員務必要在平日工作的過程中,對玉米的莖部以及穗部都分別開展生產情況的調查與研究[5]。而在經過長時間的細心觀察與分析之后,可以知道,玉米在種植時,若是采用單作模式來進行種植,則可以使玉米后續自身的產量有較大幅度地提升。并且,利用此種種植模式所種植出來的玉米,其性狀的效果也十分良好。不僅如此,如果在玉米實際種植時采取單作模式來進行種植,則會促使玉米的穗的高度以及株的高度都有所提升。除此以外,若是在玉米實際種植時,采取套種模式來進行種植,則會對玉米自然生長的狀態產生一定程度地影響。尤其是在玉米的生長前期,若此時玉米沒有辦法得到充裕的陽光、肥料或者是養分,則會直接影響到玉米后續的生長情況。并且,此種狀況的影響較為長遠,即使在后期實驗人員對玉米開展收割作業之后,也根本無法讓玉米受到損害的情況得到良好的改善。在此種結果上又來對比分析單作種植模式與套種種植模式,則可知道,若玉米在開展實際的種植時,采用套種模式來進行種植,則必定會使玉米的穗的高度以及株的高度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也正是如此,在開展實際的玉米種植過程中,務必要選擇單作種植的方法。在種植玉米時,如果有特殊情況的出現,使種植模式必須變更為套種模式時,實驗人員也務必要選擇較為優良的玉米品種。這樣做能盡量規避在實際種植中,因為種植模式的不適合或者是玉米品種的差異,導致最終產量減少,而使相關種植人員承受較大的經濟損失的問題出現。除此以外,在對玉米開展實際的種植過程時,若選擇的種植模式為復種種植模式,則務必要對玉米在種植以及生長過程中的穗部性狀等等各個部位的特點、狀態等等方面做好優化以及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狀態較為良好,才能使玉米的整體質量有所提升,同時也才能穩定玉米最終實際地產量情況,使相關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能夠穩定地增長。
2.3 不同種植模式對小麥田間生態效應的影響
對光照效應的影響: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如果能有相對合理的群體構成,那么光照的分配也就會相對均勻合理。而此時也就可以看出植株葉片的主要功能和優點所在。其也可以為群體的最高生產量創造較好的條件。在單作的種植模式中,可以把小麥整個種植區域都視為均勻介質特性的表面。而此時,光也會在整個種植區域的上方均勻地向下照射。而這個現象在20+40cm的種植模式以及120+80cm的種植模式中會有所不同,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種植模式的群體中所表現的都是帶狀特征。這樣就會使這兩片栽培區域的表面產生瓦楞面,但瓦楞面卻并不具備平順性以及光滑性。另外,這兩種種植模式除了能夠擴大小麥整體的采光部分,也會同時增加其側面的透光率。所以,這兩個模式將會更能有助于小麥的整體光線吸收。就不同種植模式的小麥實際生長情況來說,采用20+40cm這種種植模式,雖然會把其中的一行空出,但因為小麥自身就具有較好的自動調節功能,所以小麥也會通過將自身葉片向外延伸的方式,來達到減少光損失量的目的。
此外,不同的套種種植模式,其對于光照的強度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同。但120+80cm的種植模式與20+40cm的種植模式,這兩種種植模式在整個種植范圍的頂部光照上,也并沒有比較多的差別。在活動層照度的方面,20+40cm的種植模式中,其最大值大多都集中在早上十點前后。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平穩地下降。這就說明了,20+40cm這種種植模式能夠為農作物創造出一個較為優秀的光照條件,也能夠幫助農作物提升自身的光合作用。這就有助于農作物積累自身之中的干物質。而單作這種種植模式,其最大值大多都集中在中午十二點左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出現急劇下降的情況。相較于以上兩種種植模式來說,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的活動層照度比較低。但此種種植模式在前期上升時,速度卻要明顯地快于單作模式。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也會像20+40cm這種種植模式一樣,呈現緩慢下降的狀態。這也就說明了,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能為農作物帶來較好的光照。另外,單作種植模式的活動層照度之所以較低,這與每顆農作物的生長范圍太過密集離不開關系。除此以外,20+40cm這種種植模式以及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在基部的照度上都呈現出了較低的狀態。這就說明了,活動層對照度的利用水平相對較高,能夠較好地控制住光照的損失程度。但由于這兩種種植模式的邊行長勢要比中間的長勢好,所以也會極易對農作物內行產生一定程度地影響。另外,針對這兩種種植模式的此種情況,雖然其會在后續過程中有所下降,但速度并不快,反而十分平緩。
3 結語
利用不同的種植模式來種植小麥和玉米,其實際地產量情況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性。根據實驗結果表明,在多種種植模式之中,20+40cm這種種植模式的產量收益最高,其次為120+80cm這種種植模式。并且,若是在采取這兩種種植模式的基礎上,再使用窄帶種植的方法,則能使小麥以及玉米的產量都具有較大幅度地提高。這也說明了,在我國小麥種植范圍較廣的地區,采取這兩種種植模式能夠有較高的可行性。但盡管如此,相關種植人員也務必要知道,此種種植模式僅僅只是建立在實驗的各種條件之下,若原封不動地將其應用在不同地區,則會有較大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例如,冬小麥與春小麥。除此以外,小麥玉米使用復種的種植模式進行種植,則產量要明顯低于單作的種植模式。這就表明了,復種的種植模式并不會使小麥、玉米的產量有所提升。若相關種植人員想要利用此種種植模式來改善自身的經濟收益,則可以對復種的種植方式加以探究和創新。另外,我國種植小麥范圍較廣的地區多為北方,但小麥單作的方式產量最低,所以也需要選擇于其他農作物套種的方式。例如,選擇20+40cm的種植模式,其次也可以選擇120+80cm的種植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俊濤.比較分析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模式[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9(9):48.
[2] 劉玉華.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3):132-133.
[3] 申福龍.山東小麥玉米機械化種植模式實踐分析[J].農村百事通,2021(12):121.
[4] 于素香.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小麥種植技術模式思考分析[J].中外食品工業,2021(13):20-21.
[5] 孫金明.小麥、玉米機械化種植模式[J].農民致富之友,202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