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路燕
[摘要] 當前,初中古詩詞教學以考試為導向,過分強調背誦、默寫、刷題的環節。課標的理念與考試評價并非背道而馳,而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筆者探討了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三大教學策略,即以“活動”為突破點,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延讀”為補充點。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學科核心素養;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目前,古詩詞課堂教學呈現了以講授答題技巧為主的現象,出現此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中考是選拔性考試,以作答的成績為評價。但是,課標的理念與考試評價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探究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可以為一線語文教師解決些許疑惑。
一、以“活動”為突破點,激發學生古詩詞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沒有興趣,學生就缺少主動性。初中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正處于發展期,與高中生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加之古詩詞距離初中生年代久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容易產生隔膜。初中生經常被動地背誦、默寫,把古詩詞的積累當作負擔,提不起興趣。因此,如何提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是學好的關鍵。在班主任管理和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樂于參與多種多樣的古詩詞活動。于是,筆者以“活動”為突破點,激發學生古詩詞閱讀的興趣。
教師可以自己創辦新穎的古詩詞活動,也可以借鑒古詩詞相關的電視節目。小型的古詩詞活動可作為教師教學的一個環節,通過開展小活動,達到某一方面的教學目標。誦讀比賽可以作為教授古詩詞初學環節的一個小步驟。如教授《行路難》一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選拔,各組選出優秀代表在班內展示。既然比賽,有儀式感才有積極性,要設評委組,為參與者評分、點評,這樣做可以活躍古詩詞課堂的氣氛。
長期采用誦讀比賽,也會使學生漸漸失去興趣,有時不妨變換形式,讓學生總能感受到新鮮感。如可以播放吟誦作品,請學生一起跟著音頻,學詩詞吟誦。《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峨眉山月歌》吟誦起來,唇齒生香。很多古詩詞,已經被改編為現代歌曲,唱起來悅耳動聽。《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成為大街小巷傳唱的作品。課堂上,師生和著節奏唱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讓學生在美好的藝術殿堂里感受中國古詩詞的魅力。適合歌唱的作品還有《詩經》,《詩經》復沓的章法、雙聲疊韻的特點,唱起來優美動聽。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不妨讓這些新鮮的元素進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
教師也可借鑒電視節目,在教學任務寬松的時候,設計大型的詩詞活動,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這樣的活動,需要確定活動方案,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當然,活動不只是優等生的舞臺,要注意不同程度學生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的準備中,學生準備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習古詩詞的過程。所以,開展活動時要保證時間,課時少了則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會掃了學生的興致;如果開展詩詞活動,不能少于兩個課時。
二、以“課堂”為主陣地,提升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
課堂是古詩詞教學的主陣地,語文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率,通過古詩詞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貫徹課程標準理念,主要以“誦讀表達”“單篇鑒賞”“群文閱讀”突破“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以上教學策略只是重點突破其中的某一方面,并非將其分割。
(一)誦讀表達
學習古詩詞,誦讀是關鍵,誦讀古詩詞可以積累語言材料,能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語感,屬于信息輸入;表達是將自己的觀點和體悟,通過言語將信息傳遞給他人,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屬于信息輸出。所以,通過“誦讀表達”突破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要求是可行的。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汲取經驗,總結出以下誦讀環節的注意事項:(1)誦讀形式多樣化。多樣化的誦讀形式可以使學生感覺到學習中的樂趣,充滿新鮮感,有嘗試誦讀的意愿。誦讀的形式可參照上文舉例的小型誦讀活動開展。(2)誦讀設計要有梯度。每次誦讀的要求不一樣,學生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收獲。第一遍誦讀可以僅要求把詩詞讀準、讀熟。第二遍誦讀可在語氣、節奏上予以指導。第三遍誦讀可有感情地朗讀詩詞。(3)以任務驅動誦讀。帶著任務去誦讀,使目的更明確,也可避免學生不動腦筋地死記硬背。第一遍誦讀一般要求讀準字音,教師可在幻燈片上展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如《春望》中的“烽、抵、搔、簪”。第二遍誦讀通過設置小問題指導學生把握語氣、節奏、重讀。如《春望》中哪些字詞要重讀?有一個問題作為目標來引領,學生在朗讀時就不會漫無目的。第三遍誦讀可初步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如有感情地朗讀《春望》,讀完說說自己的感受。
(二)“單篇鑒賞”
入選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教師引導學生鑒賞教材課內古詩詞,在概括詩詞內容、描繪詩詞意境中,發展和提升學生思維;在煉字、品詞、賞句中,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獵》教學片段:
師:想象“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畫面,并描繪出來。
生:左手牽著打獵的黃狗,右手擎著蒼鷹,頭上戴錦帽,身穿貂皮衣,成群的馬風馳電掣般席卷而過,追趕獵物,揚起漫天塵土。
[設計意圖]讓學生想象打獵畫面,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學生描繪畫面,是將自己想象的畫面用言語表達出來,學生構建語言的過程是用腦的過程。因此,描繪畫面也是發展和提升學生思維的過程。
《望岳》教學片段:
師:從煉字角度,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生1:“鐘”字意為“集中、匯聚”,這里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致,泰山匯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麗。
生2:“割”意為“割斷”,此處感覺是將泰山比喻成了刀劍之類的,將天色切割成一昏一曉。
師:體現了泰山的什么特點呢?
生3:“割”字體現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的特點。
[設計意圖]在“煉字”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出作者用字的精妙,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三)“群文閱讀”
在古詩詞教學時,一定要考慮“群文閱讀”。可以將相同題材不同作者的、相似寫法不同作者的、相同作者不同風格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閱讀欣賞。如以下教學片段:
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別董大》都是送別詩,這兩首詩中都有流傳千古的名句,請大家找出來。
生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這兩句有什么特點,同學們用一個詞來概括。
生2: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請同學們談談對這兩句有何共同特點。
生3:這兩句都沒有感覺到特別的感傷。
生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好像鄰居一樣,時空是無法阻隔的,表現了作者的樂觀豁達。“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在慰藉中蘊含著信心和力量,也是一種樂觀昂揚的精神狀態。
[設計意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別董大》都是送別詩,這兩首詩中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將相同題材的兩首詩詞一起鑒賞,能夠在鑒賞比較中鍛煉和提升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積累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加深學生對古人“送別”文化的理解。
此外,古詩詞“群文閱讀”還可以將相似寫法不同作者的、相同作者不同風格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閱讀欣賞。例如,《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龜年》都運用了借景抒情手法,可比較鑒賞其中的名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和“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作者都是蘇軾,但是風格迥異,一是豪放風格,一是婉約風格。兩首詞的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區分豪放風格和婉約風格詞的特點,還能讓學生全面認識蘇軾的作品。
三、以“延讀”為補充點,拓展學生古詩詞閱讀寬度
課上的古詩詞學習是有限的,需要教師設計“延讀”,以“延讀”作為補充點,拓展學生古詩詞閱讀的寬度。課外的“延讀”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外“延讀”的效率,減輕學生的閱讀負擔。
首先,教師可以以“閱讀任務單”引領學生閱讀。例如,課上學習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可延讀《和子由澠池懷舊》。這兩首詞都是寫給蘇轍的,且都蘊含一定的哲理。由于是課外延讀,“閱讀任務單”的設計要注意梯度,同時要考慮學情,難易適中。
其次,課外的延讀要注意分層布置。有的學生閱讀水平高、能力強,可布置整本書的閱讀;有的學生閱讀水平低,在閱讀篇目上,就以單篇閱讀為主,在閱讀任務上,以淺層次的讀為主。以《行路難》為例,《行路難》共三首,課外延讀可如此布置:
第一層次,讀《行路難·其一》;第二層次,讀《行路難·其二》和《行路難·其三》;第三層次,讀整本書,并試著讀一讀青少年版的《李白傳》。
綜上所述,筆者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在采用“活動”“課堂”“延讀”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活動”為突破點,可激發學生古詩詞閱讀興趣,奠定持續學習的基礎;以“課堂”為主陣地,提高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以“延讀”為補充點,拓展學生古詩詞閱讀寬度,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