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楊江偉 許瑩
摘要: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基于我國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探析了課程思政面臨的時空覆蓋難度較大、缺乏標準教學體系和缺乏教學育人合力等困境,為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的課程思政工作,可通過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統一課程思政目標和構建教學育人共同體三個方面進行摸索和探究。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課程思政;校企協同
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對于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產教融合作為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戰略舉措,為學生搭建了提高專業知識和提升技術技能的重要平臺。推動課程思政體系在產教融合中的構建,在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服務更高質量的就業需求。產教融合背景下,探究“課程思政”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策略,是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有利于幫助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課程思政”寓于“產教融合”工作中的價值旨趣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來臨,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應對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和挑戰,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需與時俱進。立德樹人作為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的過程中,面臨著校企協同育人等諸多困境,較為有效的解決路徑就是搭建課程思政育人平臺。目前,我國各高校都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養,積極構建立德樹人教育體系。課程思政以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為根本目標,旨在將德育元素融入課堂和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促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顯隱結合,在產教融合的過程當中也能實現“德育”與“智育”的協調統一,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因此,課程思政寓于產教融合的工作是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探索和必然追求。
(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師生關系的特點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改變,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也日益更新,傳統的思政教育已經很難滿足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有研究表明,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果課程思政尚未打破學科壁壘,其結果也必然是思政課程的“大水漫灌”,那么課程思政也很難走出孤島化、邊緣化、空泛化的困境。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以應用型本科高校通過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整合學校與外部企業、學校內部各部門的力量,各單位橫向協同配合,縱向聯動發力,對一線教師或指導老師將課程思政融入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去給予足夠的引導和支持,創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工作,達到三全育人工作輻射更廣、力度更大、占位更高的目的。
二、 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困境
我國應用型高校大都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辦學經驗不足,支撐發展的辦學資源基礎也比較薄弱,對照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思政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時空覆蓋難度較大
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校外實訓會有所增加。為使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對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有效支撐,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對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產教融合的主要特點都是通過校企雙方深度合作,進一步增加學生校外實習實訓課時,在生產實踐和管理實踐中,引導學生運用書本理論知識,增強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意義上,課程思政基本是由思政課程來完成的,“思政課程相對專業課程實操性、技術性較弱,在產教融合中會造成課程思政思想認識的缺位”。為了逐步完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就需要根據產教融合的特點,把課程思政的覆蓋范圍擴大至課堂教學以外,以及實踐教學全過程中去。教學時間遭受擠壓和配置空間缺乏彈性,課程思政則會因此面臨輻射功能弱化的嚴峻挑戰。
(二)缺乏標準教學體系
產教融合背景下,要實現高校的智力人才資源與企業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則需要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產教融合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能幫助應用型本科高校跳出傳統的人才培養的方式,為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一方面,由于產教融合在我國的探索與實踐剛起步,各個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各異,具體實施也不盡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教學體系需要進一步開放,含教學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設計以及教學結果評價等諸多要素都將面臨個性化的選擇,比如,同一門思政課在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既要考慮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還要考慮不同專業所對應的崗位性質的差異,因此,所需選取的思政內容和元素就會不同,直接導致了學校與學校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思政育人的教學體系缺乏相對統一的參照標準,這就給課程思政如何真正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如何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三)缺乏教學育人合力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都制定了符合自身學校特點的產教融合具體落實計劃。在這些計劃大刀闊斧的推進中,課程思政的育人主體實現了由原本學校專任教師的一元主體向校企雙導師的多元轉變,因為要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學共同體。因此育人主體的轉變既是產教融合帶來的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挑戰既存在于學校層面,也存在于企業層面。學校層面主要是每門課程的教師有些是將課程思政中的思政“狹義化”,生硬地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有些是在課程思政中“孤島化”都在各自的課程思政中孤軍奮戰,沒有形成集體智慧和團隊力量教學,缺乏課程思政的全局性和;企業層面主要是由于企業管理者缺乏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身心特點的把握,容易出現諸如企業對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主體責任不清晰所帶來的分工不明確、認識不到位等問題。校企雙方沒有形成教學共同體,也就無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突破
(一)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除了預設的部分內容以外,還有動態生成的內容,且因學生的個體素質的差異化影響,思政效果難以衡量。毫無疑問,它要求新時代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要充分把握社會經濟發展所需、學生身心發展所需,還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在當好“運動員”的同時,也當好“裁判員”,構建起一個有理有據亦有情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因課堂評價的不完備而造成的不公正現象,往往會嚴重損害思政教育本身想要樹立的多勞多得、實事求是、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因此,一是要改革評價指標。在產教融合過程的考核中,側重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操作水平考核的基礎上,也應把學生的學習工作態度、職業操守、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評價維度納入評價指標中去;二是要實行多元評價。采用企業和學校雙方師資以及學生自評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價,結合課堂學習和實踐操作,分別對課程思政成果進行綜合考評,形成良性的反饋形式。通過健全產教融合過程中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體系,倒逼教師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加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的時空全覆蓋。
(二)統一課程思政培養目標
由于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千差萬別,很難產教融合背景下要構建完全統一標準的教學體系。但只要從統一課程思政培養目標上引導正確方向,方可事半功倍。一是統一思想轉變觀念。針對學校和企業雙方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理念不深等問題,大力開展示范觀摩和交流研討活動;二是落實主體健全機制。學校黨委要擔當起思政課建設的主體責任,大力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推動政策落地;三是擴充資源搭建體系。積極整合校企教學資源,修訂教學大綱,建立課程思政體系;四是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通過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固化育人資源等方式,引領改進。在統一課程思政培養目標指引下,構建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的開放式個性化的教學體系,就能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如何真正融入教學的全過程。
(三)構建教學育人共同體
產教融合背景下,要進一步推動行業企業學校協同育人,多元主體都能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過程,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師資的合理運用和智力資源的共享,相較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主要的產教融合實施載體,企業行業的參與程度和資源投入都有限,構建教學育人共同體,關鍵要補齊教學育人共同的短板,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學校要對所開設專業的相關企業進行人才和崗位需求調研,對開設專業的其他高校進行考察學習;二是要明確將行業企業方的指導教師納入學校課程思政的師資隊伍,除了要定向派遣學校的師資隊伍進入產教融合中去訪問交流、頂崗掛職、短期培訓以外,還要對行業企業方的指導教師開展集訓和管理;三是要完善思政育人組織機構,比如,可以設立思政育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組成包含校企雙方師資,以保障課程思政在產教融過程中專事專辦。
參考文獻:
[1]張巖,李新綱,朱秋蓮.產教融合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11):77-82
[2]王萬川.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6):89-92
[3]李蕉.高校思政課課程評價的意蘊與困境[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0(01):101-107.
本文系基金項目:四川旅游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名稱: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CTUSZ08)的結題成果。
作者簡介:
張艷,女,四川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楊江偉,男,四川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質量保障,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