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麗
摘要:由于幼兒在幼兒園學習主要以游戲活動為主,他們缺乏一定的時間概念及學習方面的認知,因此在步入小學時,總會遇到各種困擾性問題。因此,新形勢下,為了能讓幼兒快速適應小學環境,充分融入新的班集體,文章從培養幼兒的各方面意識入手,具體分析了開展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供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幼小銜接教育;策略探索
引言
不同幼兒的成長環境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雖然在幼兒園學習中老師也采取了差異化教學,但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思想認知仍然是不夠完善的。因此在步入小學時他們會顯現出種種的不適應,甚至產生厭學心理。為了解決這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們主要從認知與能力兩個方面探討如何開展新形勢下的幼小銜接教育,敬請參考。
一、提升幼兒的各方面認知,促進幼小銜接教育
(一)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
所謂任務意識就是讓幼兒具有一定的責任擔當,明確某件事情是必須要完成的,因此任務意識具有一定的強迫性,非有責任心者不能完成。由于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幼兒在完成相關任務時并不具備強制性,僅僅是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而提出的相關要求,目的是讓幼兒體驗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而小學的語文、數學兩個科目的讀與算等活動頗為重要,而且對學生的要求是統一,其任務完成情況會受到教師不同程度的獎懲,其中的強制性也十分明顯。而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任務意識極易受到外力干擾,比如在教師表揚他們的情況下,能促進幼兒產生完成任務的意識,但若對其漠不關心則會降低幼兒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幼兒的個性特征為切入點創設符合他們認知需求的教學情境,提高幼兒的任務意識。
(二)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就是約束人們日常行為所必須遵守的相關規范。有人認過早強調太多的規則會抑制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其實這種觀點是比較片面的,畢竟規則與任務是相輔相成的,缺乏規則意識,每個任務環節的完成都會受到各種不良影響。其實幼兒園與小學的規則是不一樣的,讓幼兒正確認識規則也不會他們制約他們的成長發育。由于幼兒園的規則沒有小學規則細致,而且小學規則也明顯比幼兒園多很多,入學也就意味著幼兒將會受到更多管束,就像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一樣,比如小學環境的新規則包括上課不能喝水或搞其他小動作等,小學規則多到幼兒無法記住也不一定能完全遵守,因此不少幼兒在步入小學之后總是挨批評。對此幼兒園除了增加必要的教學規則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體驗規則產生的具體過程,使其明白規則存在的意義,以便于他們入學后能更好地遵守校規。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行為并及時對其進行糾正或表示肯定,從而提升幼兒的信心,比如定期對幼兒遵守規則的情況進行評比,用小紅花等將勵方式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幼遵守規則,以此促進幼小銜接教育[1]。
(三)培養幼兒的時間意識
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都比小學課堂自由,小學老師會規定幼兒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某項任務。因此學生必須先認識時間,并具備一定的時間概念(比如知道半小時能做什么事情等)。這樣他們在上小學時,就能精準把握一節課的時間長度或下課、放學等時間長度,進一步了解新環境的作息制度。但對于幼兒來說,小學生活的時間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因此,應幼兒園大班時,老師就可以逐漸滲透與小學生活相關的重要時間概念,讓幼兒在固定時間內以競賽等方式增強他們的時間緊迫感。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意識
一般來說,幼兒園是在玩中求學,幼兒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而小學則是傳統的課堂知識講授基本上沒有玩游戲的環節,這對剛離開幼兒園的幼兒來說,適應新環境極其困難。對此,老師可在幼兒園大班的游戲活動中適當增加一些小學課堂的教學方式,比如在集體課堂上學習拼音(字母)的形狀及讀音,或學寫自己的姓名等,使授課時間保持在25分鐘左右,為幼兒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逐步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
二、培養幼兒多方面能力,落實幼小銜接教育工作
(一)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的自理能力越早培養越好,因此可以從小班開始,逐漸增強幼兒的感知經驗并通過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傾聽習慣等。畢竟小學課堂知識通常都是比較抽象的,若幼兒缺乏相應的感知經驗就無法正確理解課堂知識。比如幼兒能說出5顆糖加3顆糖等于8顆糖,但直接問5+3=?他們就回答不上來,這就說明他們的思維與其生活經驗相互關聯,幼兒的感知能力越強就越善于理解抽象知識。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能為幼兒的語言交流夯實基礎。比如在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幼兒園老師可以輕松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如:整理自己的玩具、書包、準時入園等),能在自由活動時間與其他幼兒一起玩耍,或完成老師的相關指令等,持續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力求他們在初上小學時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一切,開啟新環境中的有序生活[2]。
(二)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老師可以從小班開始,注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教學中引導幼兒看一些兒童文學作品或聽一些講座等,使其學習更多新的詞匯并理解相關作品的內容,然后以看圖說話或角色扮演等方式,為幼兒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訓練機會[3]。在相應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選用適合幼兒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比如先提一些問題讓幼兒產生一定的求知欲,通過相關的教學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使其學會正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及需求等。
(四)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交往能力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老師可以為其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讓他們既能自主選擇閱讀感興趣的文本,又能得到老師的輔助與指導。將幼兒置于有計劃的閱讀活動中,不僅能使幼兒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還能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并提高閱讀能力。一般情況下,班里識字的幼兒喜歡讀書且能在此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生字。增強自己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認知,如此在他們進入小學之后,便能擁有更高的學習起點,滿懷自信地面對自己的小學生活[4]。由于小學生活是一種更加獨立自主且復雜多變的學習環境,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極其重要,因為不合群的幼兒多半是自卑而又孤獨的,長久下去不利于發展其自身的良好性格,而且還容易遭到其他同學的排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閉癥。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積極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并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游戲等培養幼兒誠實、善良等優良品質。在家長的配合下,多次參觀小學或參加相關的“大帶小” 活動等,持續提升幼兒的社交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工作,老師在常日化教學活動中,可通過提升幼兒的時間觀念、任務及規則意識等,使幼兒從精神層面接受小學生活,然后培養其生活自理、社交以及學習等方面能力,確保幼兒能夠妥善處理小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達到快速適應新環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珊璐.新形勢下幼小銜接的現狀反思與路徑重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09):P.6-8.
[2]謝敏華. 多措并舉,優化語言教學——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做好幼兒語言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21(1): P.3.
[3]周玲.新形勢下幼小舞蹈課程的銜接理論與方法研究[J].才智,2020(09): P.211–212.
[4]朱瑜. 切實實現幼小銜接的"雙向"和"增效"——試論新時代加強幼小銜接課程研究的必要性[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1, 6(15):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