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
【摘要】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改革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優化,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與當下的教學需求及學生的需求相脫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課堂交往互動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構建生態課堂、提升高質量課堂的必經之路。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是小學階段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雙向交流和反饋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并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互動;高質量課堂
數學老師需要以新的交流互動模式吸引高年級學生的關注,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構建以學生發展和適合學生的課堂交往互動氛圍,能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基于此,筆者結合個人五、六年級的教學經驗,探究幾點小學數學高質量課堂交往互動的效果。
一、有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
數學老師在課堂中組織高效的交流和互動,能為學生提供積極的課堂氛圍,在沉浸式的課堂中學習新知。五、六年級的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又難以理解,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時常出現厭倦的情緒和對數學學科的逆反心理,積極的互動和活躍的氛圍能讓學生產生課堂的參與感,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參與新知學習環節,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理解和消化知識。例如,在導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我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模型框架,問:根據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如果老師把這個平行四邊形拉一下,它會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此時,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模型操作演示,課堂學習氣氛非常濃,最后發現:平行四邊形拉成不同的平行四邊或長方形,周長都不變,但面積都發生變化了。緊接著,我又提問:如果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分割成長方形,你又發現什么?這樣巧妙地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新知學習中去。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
在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組織交流和互動,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和價值。例如,在教學 “一個圖形的是□□,你會畫出這個圖形來嗎?” 通過學生畫圖,老師展示學生的作品,提問:這么多種畫法,我們怎樣判斷是對的還是錯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你是怎樣判斷的?為什么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都可以用來表示呢?你發現了什么?一串聯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現:一個分數“部分”的個數相同,“整體”的個數也相同,但是形狀不一定相同。像這樣在互動中傳遞教育信息和數學知識,在溫馨的課堂環境中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向高效課堂要質量。可見,互動是雙向的行為,是在付諸情感后的真實融入,能讓學生在熱愛數學的基礎上提升數學成績,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有助于師生間距離的拉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不僅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保證數學知識的高效傳輸。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思維尚不成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師生對立關系的錯誤認知。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相遇)微課小視頻,提問:“關于相遇,你是怎樣理解的呢?”學生斷斷續續地敘述相遇是:出發地點不同、出發時間相同、運動方向相對(相向)、運動結果相遇。此時,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我提問:哪位同學和老師演示一下?有位很靦腆的學生站出來,這時,學生掌聲不斷,我提問:同學們,我倆應該要怎樣走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同時!對,那你們一起喊三個數我倆再同時開始吧?”三、二、一!瞬間我故意把方向走反了,學生馬上提醒,接著我再次追問:“如果這樣走能相遇嗎?為什么?(相向而行)”……這樣的教學,不但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相遇”的慨念,還充分提高課堂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見,高質量的交往和互動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數學老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傳遞愛與知識,促進學生從心底產生對數學學科的正向認知,實現高質量的情感互動。
四、有助于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具有平等和共同進行的過程,是可以促進師生的交流合作,使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和平移》的內容時,班上有幾名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敏銳度不足,數學老師要多用語言激勵,了解他們的薄弱點,調動他們的情感互動。如“軸對稱圖形與對稱軸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你覺得在觀察圖形時哪里有難點?”“說說你在判斷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時的思路是怎樣的?”通過提問并引導:很多學生都能把握軸對稱圖形的規律,找到了其中的邏輯,學習效果非常好。這樣教學,老師和學生產生共情后,學生感受到自己得到尊重,對軸對稱圖形規律的把握更到位了。
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打破傳統單一式的提問互動形式是高質量課堂交往互動的必然選擇。創新師生間的互動形式,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情境中,保持專注的智力學習數學知識,在沉浸式的情境下強化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你發現了什么?學習討論問題:(1)兩個完成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圖形?(2)拼成的圖形與原來每一個三角形有什么聯系?(3)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4)拼成圖形的面積你會算嗎?這樣創設的一個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給學生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通過分組動手操作實踐,互動交流。學生躍躍欲試,一方面通過轉化的數學思想推導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六、有助于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數學老師應用科學的互動教學策略,能實現有針對性的互動交往。第一,數學老師合理設計問題,在備課環節精心設計和布局問題,提升師生互動的針對性和實際成果。第二,數學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感受和反饋,在下一階段的互動中適當調整和優化交往互動方式。第三,關注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因學生思維模式的不同,要在互動設計時考量學生的主體差異性,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例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我首先讓學生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再引導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的分母為什么不能直接向加減(分數單位不同)?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明白:異分母分數相加減,首先要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進行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從易到難的互動原則,讓學生掌握用最小公倍數作分母最簡便,在這個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可能直接用兩個分數的分母的乘積作公分母,也有的學生需要一步一步計算才找出所需最小公倍數。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尊重學生主體差異性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教學環境下,師與生之間有效且高質量的互動是教學的必然選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不但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還能有效地促使教師展開個性化教學,提升數學課堂的效率。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湛江市農村小學數學提升課堂效率的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ZQJK045)之子課題研究項目“高年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ZQJK045-1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邵云天.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J].小學生,2018,29(11):78-79.
[2]洪瑞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當代教研論叢,2018,17(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