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泉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小學生的求異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舉一反三;發散性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是滿足于教學生學會課本的例題、會算幾道式子和解幾道應用題,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學好數學需要以思維能力作為基礎,而思維發展又需要通過數學練習。因此,要把訓練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擺在教學的最關鍵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供給每個學生展現發散性思維的舞臺,讓每個學生始終保持著自主、積極學好數學的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數學學習效率。下面,筆者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一、激發興趣愛好,是訓練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關鍵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倘若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到有趣,他們就會自覺思考、樂于探索。如果學生對所需掌握的知識不感興趣,就會容易形成厭煩和抵觸學習的情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游戲、設疑、競賽等方法教學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掌握新知的愿望,學生在興致勃勃的狀態下學習,他們的注意力就易于集中,也容易學得更快,記得更加牢固。即使學習的內容增加、問題的難度偏大,學生也會樂于鉆研,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教師在教學《2、5、3的倍數的特征》時,以游戲激趣引入新課,箱子里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卡紙寫好2、5、3的倍數,學生抽出卡片,教師馬上猜出它的顏色,結果教師猜得又對又快,學生在驚嘆之余急于知道教師判斷的方法秘訣。這時,教師立刻引入新課,學生興致盎然地帶著求知的渴望探索新知。又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先用卡片寫好幾道比較容易的加法算式,讓學生改編成為乘法算式,因為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接著,教師又出示:5+5+5+5+4=(? ),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能不能把它改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經過小組的討論和教師的適當指導,學生列出了5+5+5+5+4=5×5-1=5×4+4=6×4……雖然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思考與討論,但是這樣的訓練卻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訓練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火花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動手能力越強,其大腦反應越敏捷,思維能力就越好。加強鍛煉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發散性思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內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特點,精心設計教法、學法,把握教學重點,攻破難點,引領學生掌握新知,從而推動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首先以“猜角”的游戲激趣引入,學生在各種類型的三角形上標好每個角的度數,說出其中的兩個角是多少度,教師很快猜出第三個角是多少度。學生覺得不可思議,急于知道教師的方法和絕招。這有效激起了學生學好本課知識的強烈欲望。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采用剪、拼、折、算等方式研究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最后發現將任何一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加在一起都會得出一個平角,都是180度。最后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度數之和都等于180度。接著動手將一個大三角形劃分為兩個小三角形,讓學生猜一猜它們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是多少,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度數之和與它的大小完全沒有關系。通過猜角游戲引入,以剪、拼、折、算等活動推導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把動手操作能力轉化為思維能力的過程。
三、訓練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發散性思維發展
心理學家指出,人人都具有固定型思維。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固定型思維往往束縛著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定勢思維的影響,解題思路狹窄,解題方法單一,遇上難題便輕易放棄。在教學中應當安排變式、變題練習,加大逆向思維的訓練,強化對轉化思想、遷移思想、類比思想的訓練,把不同的解題方法、技巧相結合,拓寬解題思路,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綜合應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時,教師出示問題:“平鳳某果園今年貢柑和砂糖桔一共收獲了20噸,貢柑的重量占總重量的3/5,貢柑和砂糖桔各收獲了多少噸?” 此時要求學生在不改變數量關系的前提下,轉換“貢柑的重量占總重量的3/5”的表達方式。學生以百分數的形式轉述為“貢柑的重量占總重量的60%”;以比的形式轉述為“貢柑的重量與砂糖桔的重量的比是3:2”;通過改變單位1轉述為“砂糖桔的重量占貢柑的重量的2/3”,或者轉述為“貢柑的重量是砂糖桔重量的1.5倍”,等等,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進而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四、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教授認為,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有直接關聯。它能夠使學習者思想自由,想象力豐富,積極探索求異性,堅持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我們在數學課堂中善于發現課程中所蘊藏的創新條件,讓學生做到大膽創新,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學要點、攻破難題,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在數學課堂中開展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既能夠讓學生的基本知識得到鞏固積累,又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中要抓住經典問題作為突破口,鍛煉學生用各種方法途徑求解,使學生以各種視角,從各個層面、方位思考和分析問題并求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應用題時,教師出示題目:“平鳳鎮中心小學五3班3個教師和47名學生去參觀動物園。成人票每張20元,兒童票每張10元,團體票10人以上每張15元。怎樣買票比較劃算?”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找到不同的購票方案,再比一比哪一種方案最便宜,最后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列式計算,找到最便宜的購票方案,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既要使學生學會課本的知識和解題方法,又要善于激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的腦、口、手等全面動起來,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快樂中學習,并經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專項練習,使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解題方式,拓寬學生探究思維的眼界,從而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歐陽國慧.主動參與學習[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48.
[2]徐林生.努力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李峰.小學數學應用題天天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8.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