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物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僅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決定著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教材內容、規范教學行為、關注學生發展,應該成為教師日常的所思所想,教師應以嚴謹的態度開展物理教學。
【關鍵詞】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59-0031-04
【作者簡介】郜建輝,天津市紅橋區教師發展中心(天津,300131)教研員,正高級教師,紅橋區特級教師。
一般來講,物理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一樣, 在專業品質的發展上涉及四方面:一是對教師的職業理解與認識;二是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三是對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四是教師的個人修養與行為。[1]這也是教師專業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對教育教學的嚴謹態度與嚴謹行為應是物理教師的必備素養。在日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嚴謹的專業知識認識教材
教材是一種教與學的媒介,對教師而言,教材更是教學內容的主要知識來源。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研讀只停留在表層的瀏覽,而不能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材內容的外延與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與加工,那么,他的課堂教學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理解,學生無法有效抓住學習內容的本質和核心,降低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教師不能隨意處置教材內容,而要以嚴謹的專業知識研究教材,特別是對于教材中表述不嚴謹之處,應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理解所學內容。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下同)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運動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量程也就是它的測量范圍是多少。”這句話對量程及其測量范圍沒有作具體的說明,所以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出:對于不同的測量工具,量程和測量范圍的表述還是有區別的。刻度尺的量程應該是它一次能測量出的最大長度值,如學生常用的學生尺量程就是15cm。而測量范圍是指測量工具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的區域表述,如溫度計的刻度值可以是負數,教材中寒暑表(教材11頁)的測量范圍是-30℃~50℃,如果只說“量程是80℃”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二、以嚴謹的教學行為進行授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用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且有助于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下面,筆者以部分課堂授課環節為例,簡單闡述教師以嚴謹的教學行為進行授課對學生的影響。
1.理解課標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將“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實驗探究和跨學科實踐”作為教學中的一級主題,對學生應該掌握的物理知識提出了要求。每一個主題下包含了若干項二級主題,在二級主題下又包含了若干三級主題。在三級主題中,對每個具體內容都有詳盡的說明,以“知道、了解、會、掌握”等行為動詞的方式提出。教師在備課及課堂教學中,應按照《課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及素材“觀而有選、取而有擇、唯真是取”。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壓強”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課標》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課標》中對壓強的要求是:“通過實驗,理解壓強;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由此可見,對于壓強的概念教學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屬于“理解”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謹地從物理觀念的視角選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高質量地達成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過實驗來完成學習;二是能定量分析簡單的、與壓強有關的問題;三是要與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辦法。對此,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教學引入環節
在教學引入環節,教師可創設與學生認知基礎相關的生活情境,找到情境對象與要構建的物理概念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屬性。這樣在概念形成時,學生可以將物理概念與情境對象進行聯系對比,從而發現物理概念的本質特征,促進概念的自然生成,加深對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理解。[2]
實驗引入:在安全操作的范圍內,請一名學生用近乎同樣大小的力(力要小一些),分別用一把餐刀的刀刃和刀背切一根黃瓜,比較兩次的效果;再用大小不同的力,只用餐刀的刀背去切黃瓜,比較兩次的效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利用學生常見的現象,借助對“原始物理問題”的思考,引出對壓力效果的認識,對壓強概念的生成進行鋪墊。在遵循《課標》實驗要求的基礎上,也落實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烹飪與營養”任務群的目標要求,實現了跨學科的融合。教師在依據《課標》要求開展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對物理問題的思考,訓練了勞動技能、培育了勞動精神,達到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效果。
(2)知識鞏固環節
物理學科在探索自然和建構理論體系過程中運用的典型思維方式,也是學生學習和運用物理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必備的思維能力。[3]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問題鏈”,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鞏固練習:請學生利用所學的壓強知識解釋一下人坐在圖1、2中椅子上的感受。學生回答后再展示圖3,進行提問,“為什么焦裕祿坐過的藤椅一側比另一側破損嚴重?這個破損是怎么形成的?”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學生“理解壓強概念要與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辦法”。在教學中的知識鞏固環節,筆者設計了以“不同椅子”為素材的問題鏈,借助改革開放40年間學生課桌椅的變化和我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的圖片,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壓強知識理解其設計用意,既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科技進步,又可以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富于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和自身的使命感。在圖3中,當學生通過所學物理知識分析造成這種現象是壓力的效果后,再知曉焦裕祿在肝癌后期仍堅持工作,疼痛難忍時用木棒頂著肝部,時間長了椅子被頂破,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學生受情境的真實性、信息的準確性、知識能力的水平要求等多方面影響的同時,也在物理課中完成了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起到了“同向同往”的作用。
2.尊重認知規律,把握課堂教學的細節
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記憶事實轉變成理解事實,才能對物理概念等基礎知識進行深入理解。[4]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并在教學中嚴謹地按規律開展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學生的認知過程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五個方面。如果不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直接從感覺跳到記憶,這樣的課堂上,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接受度。教師要想在全班完成教學任務,只能通過機械性的重復訓練。所以,從學生認知規律的角度出發,嚴謹的教學行為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彈力”一課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設計的演示實驗是用手捏氣球、捏橡皮泥、拉彈簧,然后告訴學生哪些是彈性形變,哪些是非彈性形變,并給出概念。而有的教師,同樣是演示用手捏氣球、捏橡皮泥、拉彈簧后,讓學生總結各種形變的不同點與相同點,然后在指明“彈性形變與非彈性形變”的區別后給出概念。[5]前者沒有關注到學生的認知過程,直接從感覺跳到了記憶,忽略了對學生知覺的刺激;后者則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遵從感覺到知覺再到記憶的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握教學中的細節,注重物理知識與實際情境的關聯,引導學生從關注“解題”向關注“解決問題”轉變,切實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影響學生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不但要讓學生建立并充實物理知識的框架,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和價值體系。[6]因此,物理教師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影響學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物理學科的特點體現
物理起源于人對自然的探索,人類認知的積累形成了相應的學科[7],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屬性。所以,物理教師應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教學中影響學生,但一定要注意這種影響的適恰性。一是教師要以自身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時引導學生。如在講解“反射定律”這一知識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反射定律內容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的不同,哪一種才是正確嚴謹的物理表述,引導學生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所學的物理知識。二是教師的教學行為要科學嚴謹,不能說與做“兩層皮”。
2.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維度,這就說明科學態度與責任也是物理教師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物理教師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影響學生、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只重視知識重點和難點的落實,而忽視物理學科內在價值的現象。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教師如不嚴謹地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與沿革,學生就會簡單地認為“伽利略完勝了亞里士多德”。反之,如果教師能夠講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眾多科學家對力和運動規律的貢獻,就會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思維認知體系,以科學的態度建立對物理規律的認識,進而增強自身的學習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不論是物理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求,還是物理教師的自身發展要求,教師都應以嚴謹的態度開展物理教學。這樣不僅有助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而且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為自身的專業化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學教師專業標準 (試行) [EB/OL].教師[2012]1號,2012[2022-7-30].http://www. moe. gov. cn /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
0412-525943.html
[2]徐萍萍.例談初中物理課堂引入策略[J].中學物理,2020(24):14-16.
[3]續佩君,王岳,宋詩偉.加強關鍵能力培養的高中理科教學——兼談綜合性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J].物理教師,2019(3):2-6,10.
[4]李艷.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8):26-27.
[5]郜建輝.踐行學科核心素養? 教研引導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細節[J].物理教學,2018(1):38-40.
[6]黃瑩.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12):73.
[7]穆良柱.什么是物理與物理的認知過程[J].大學物理,2018(1):21-2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新時代中學物理教師學科教研的策略研究”(KT-[十四五]-006-GH-21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