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梅 王丹
摘??? 要: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新技術變革背景下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通過構建多層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專業改革、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等多角度、全方面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有效對接。
關鍵詞:產教融合;經濟管理類專業;多層次合作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2-0043-02
經濟管理類專業作為服務于企事業單位經濟發展的重要應用型專業,面對新工業革命背景下企業經營管理的變革,為更好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推動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深入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校企合作是新技術環境下經濟管理類專業
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在“大智移云”技術以及新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企業的生產模式、運營模式以及價值網絡正在重構。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底層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組織的內外邊界,互聯互通的商業網絡促進了企業之間在價值供給上的競爭與合作,推動著企業管理的變革[1]。數字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全面應用,勢必需要企業對各項職能活動做出調整,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經營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高度專業化的管理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學習新的技術在企業管理變革中的滲透與應用,具備數字化意識,熟練使用各種辦公軟件,熟悉數字智能設備的操作與應用,具備數據采集、分析與決策的能力,擁有數字化平臺管理能力[2]。同時,各崗位在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也在深度融合與滲透,專業化分工與協同能力并存。
目前,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更新尚沒有跟上技術變革的速度,而企業管理的轉型已迫不及待。校企合作是以企業需求和實踐為引導,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改革與課程建設指明方向,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的適配度,推動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舉措,需要高校、企業的相互配合與協調,更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動和引導。在校企協同育人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還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尚未根本形成,缺乏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體性、系統性政策。
(一)校企合作雙方動力不足
對于企業而言,創造效益是其根本目標,而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成本,無法直接獲取有效利潤。已有的校企合作大多由高?;驈氖陆逃袠I的企業主動發起,實體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比例相對較低。高校與教師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慣性對教育模式的創新和變革缺乏足夠的動力,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統的校企合作規范與制度,教師在既有的教學與科研壓力下很難拓展校企合作項目。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目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形式過于單一,合作內容不夠深入。絕大多數高校與企業合作時,主要采取頂崗實習、實驗室建設、師資培訓、專業建設等形式。隨著教育部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深入,校企合作的形式逐漸多樣化,但仍然缺乏長期的持續性政策和制度的支持。與科研課題相比,校企合作項目不被重視,管理比較粗放,導致很多項目流于形式,沒能真正發揮對專業、課程系統性優化的作用,師資培訓也僅限于感興趣或與授課相關的少部分教師。
(三)校企合作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方面,需要企業和高校兩大利益主體積極參與、有機協作,更需要政府在決
策、組織、協調、監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校企協同育人缺乏清晰的組織管理體系和規范的運行機制,缺乏可以參照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同高校對校企合作的認定不同、重視程度不同,產教供需雙向對接不夠順暢[3]。
(四)校企合作資金支持不足
校企合作是一項長期投入,需要高校、企業以及政府的長期努力。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專項資金支持機制及相關的財政支持政策。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大多沒有專項資金,以投入實習的機會、軟件的資源和相關培訓為主;一些資金薄弱的高校亦沒有能力進行實訓基地的投入和建設,導致校企合作積極性不足,持續性無法得到保障。
三、多層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
經濟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應結合專業改革、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等多角度、全方位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將短期培訓與長期合作相結合、將項目牽引與學科建設相結合、將平臺共建與提升實踐能力相結合,多渠道、多層次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實驗實訓基地共建模式
經濟管理類專業作為企業管理服務的應用型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主要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校企共建實驗、實訓基地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之
一。校企雙方共建相應的實體或基地,一般由高校提供實訓場地、實驗室,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與培訓,通過課程、實驗、實習等方式將項目、教師、學生、技術等進行有效整合,結合高校的學科優勢與企業的技術優勢,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培養理論與技能兼備的經濟管理人才。
(二)合作交流模式
基于新興技術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經濟管理相關專業亟須對原有課程體系及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也有待提升與更新。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一方面高??梢赃x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加企業業務實踐、學習最新的管理技術和方法,以可視化的方式將理論轉變為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亦可發揮教師的優勢,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及案例,推動專業建
設、課程優化與教學改革;另一方面,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可以到高校為教師與學生進行講座和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項目牽引模式
爭取政府或企業相關項目資源進行的項目實踐。比較典型的是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獲取企業提供的專項資金及技術支持,用于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改革、師資培訓、實踐基地建設,資助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接受學生實習實訓,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參與當地橫向課題,解決政府與企業的實際問題,發揮高校在推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四)專項人才培養計劃
企業可根據實際需要與高校建立專項人才培養計劃,如共建數字化產業學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融入專業建設,培養專門的數字化管理人才,符合目前企業管理中對數字化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針對企業實際需要開展課程建設與培訓,向企業輸送專門人才,實現學生技能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五)競賽、夏令營模式
目前,由企業主導,通過各地教育部門或高校舉辦的各類競賽、夏令營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作為一種短期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對高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通過競賽與夏令營選拔優秀的學生參與企業運營實踐,通過短期學習和培訓學習企業先進的管理技術與方法,在競爭中提升學習效率,有效掌握經營管理的實踐技能,體驗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并進行有效升華。
四、落實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宏觀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國家層面上,構建更為具體可行的校企協同育人運行規則與運行模式,建立責任清晰、分工明確、多部門聯動的協同運作機制,明確企業、高校、教師與學生等角色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與責任,為校企合作提供示范性操作規范與指南,提升校企合作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各級政府可根據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規模、水平和層次給予相應資金支持,推動地區企業與高校的協同發展[4]。
(二)高校的高度重視與制度建設
在高校層面上,管理者需要分析校企合作對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師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緊迫
性,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規范引導各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確定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獎勵范圍和政策,對校企合作項目進行過程監督和結果評價,鼓勵校企合作項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對于深度合作的項目給予表彰與獎勵。
(三)加強企業協同育人的動力
在企業層面上,企業能夠從需求者角度對現有教育提出變革的訴求,與高校一同面對人才需求與供給方面的不均衡,推進教育改革,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將資金與技術投入教育領域,與高校合作培養企業和市場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對于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表彰,擴大企業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6):135.
[2]? 丁雪辰,柳卸林.大數據時代企業創新管理變革的分析框架[J].科研管理,2018(12):3.
[3]? 王丹,孫永軍.高校協同育人聯動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4):38.
[4]? 薛涵.產教融合視角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的對策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14):194.
■ 編輯∕丁俊玲
1238501705232